
谓聪慧过头。《管子·内业》:“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尹知章 注:“智过其度,则失其生。”
“过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核心词义
指“聪慧过头”,即智慧或智谋超过了适当的限度,带有负面评价的意味。例如《管子·内业》中提到“凡心之形,过知失生”,尹知章注释为“智过其度,则失其生”,强调智慧过度反而损害生命力。
出处与注释
该词最早见于《管子·内业》,属于道家思想范畴,主张心性修养应避免极端。尹知章的注解进一步说明,过度依赖智巧会违背自然规律,导致失衡。
延伸理解
从语境看,“过知”常与修身养性相关,强调“适度”的重要性。例如《重游金粟寺有作》诗句“经过知几回”中,“过知”虽未直接使用原义,但暗含对人生阅历与智慧的反思。
这个词多用于古文或哲学讨论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警示意义是“智慧需有节制”,与“大智若愚”形成对比。
过知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意思是比别人知道或了解得更深入。
过知的拆分部首是辶(chuò)和心(xīn),笔画为11画。
过知最早出自《三国演义》,原文为“若操过知,必追之”。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曹操了解我的计划,肯定会追击我。后来,过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事了解得特别透彻。
过知的繁体为「過知」。
在古时候,过知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详细说明。
1. 他对历史的研究比我过知,真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人。
2. 这本书过知敏锐地分析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
过明(guò míng)、过人(guò rén)、过目(guò mù)、过后(guò hòu)。
悉知、完知、通知。
浅知、薄知、不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