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托;寄宿。《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以义,以游逍遥之墟。” 成玄英 疏:“古之真人,和光降迹,逗机而行博爱,应物而用人羣,何异乎假借涂路,寄託宿止,暂时游寓,盖非真实。” 汉 扬雄 《太玄赋》:“忽万里而一顿兮,过列仙以託宿。”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四:“云家止数里外,归省父母,值风雨不可前,愿容託宿。” 明 许自昌 《水浒记·召衅》:“清宵杳,沉沉漏高,暂託宿,听鸡报。” 清 厉鹗 《夜宿松寥阁用萨天锡韵》:“平生託宿处,奇胜此堪数。”
“讬宿”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搜索结果整理如下:
讬宿(拼音:tuō sù)指暂时寄宿在他人家中,没有固定住所。核心含义是“寄托”或“寄宿”,强调临时性、非长久居住的状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古籍用例,可参考权威词典或文献。
讬宿(tun4 su4)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讬」和「宿」两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言」和「宀」,它们分别代表着语言和房屋的意思。
「讬宿」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早在《庄子·秋水》一书中就有使用。它的意思是向别人借宿、寄宿。
在繁体中文中,「讬宿」的写法为「託宿」。
在古代,「讬宿」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在西汉时期,它通常以「託宿」的形式出现,其中「宿」部的上部分与「兌」的现代写法相似,下部分为「宀」的古代写法。在明清时期,「讬宿」的写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讬宿」的例句: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讬问」(向别人请教)、「宿舍」(学生或工人集体居住的地方)等。
与「讬宿」近义的词语有「寄宿」,两者均表示借宿、暂时居住的意思。
与「讬宿」反义或相对的词语可以是「安居」(在自己的家中居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