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书体的意思、书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书体的解释

(1).字体。《晋书·卫恒传》:“ 杜氏 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 清 金农 《过北碕精舍得宋高僧手写<涅槃经>残本即题其后》诗:“法王力大书体肥,肯落人间寒与饥。”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六国之时,文字异形, 斯 乃立意,罢其不与 秦 文合者,画一书体。”

(2).文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 清 蒋士铨 《一片石·宴阁》:“前日邂逅 娄妃 ,偶论书体,见他词翰精妙,遂为文字之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书体指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化书写体系,是文字学与书法艺术共同研究的核心概念。《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汉字的书写体式",强调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字形规范和艺术表现特征。

从文字学角度,书体可分为实用型与艺术型两大系统。实用书体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为代表,每个阶段都对应着文字载体的革新:甲骨文契刻于龟甲兽骨(商周时期),小篆规范于秦代"书同文"政策,隶书形成于简牍书写需求,楷书则定型于汉末魏晋。艺术书体包含行书、草书等抒情性较强的表现形式,王羲之《兰亭序》(行书)与张旭《古诗四帖》(狂草)即为典型。

在书法理论体系中,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提出"书体三品说",将书体艺术价值分为神品、妙品、能品三个层级。唐代孙过庭《书谱》进一步阐释:"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系统归纳了主要书体的审美标准。

现代文字学研究指出,书体演变遵循"简化—规范化—再简化"的螺旋发展规律。以楷书为例,其"永字八法"(侧、勒、弩、趯、策、掠、啄、磔)既是书写法则,也承载着儒家"中和之美"的哲学内涵。这种兼具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的双重属性,使书体研究成为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书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详细解释:

一、字体(文字书写风格)

指文字的笔画结构、书写形式和艺术风格。具体包括:

  1. 历史演变:如篆书(先秦)、隶书(汉代)、楷书(唐代成熟)、行书、草书等,体现不同时期的书写规范。
  2. 书家流派:以书法家姓氏命名的风格,如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等。
  3. 统一规范:历史上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将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是书体标准化的典型例子。

二、文体(文章体裁)

指文学作品的体裁或语言风格,例如:

  1. 应用范围:包括公文、书信、论说等不同文类。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强调文体应服务于完整表达内容。
  2. 艺术特点:清代蒋士铨曾以“词翰精妙”形容娄妃的文风,说明文体也涵盖语言美感和修辞特色。

补充说明

“书体”与“字体”常被混用,但前者更侧重书法艺术性,后者偏向文字结构。例如印刷术中的“宋体”是字体,而“颜体”则属于书体范畴。

以上内容综合了《晋书》《文心雕龙》等古籍记载及现代文字学研究,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相关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刨头钵单称耗车饰道路大猩猩得道多助恶尘无染簠簋之风伏贴赴宴宫髻苟或规过毫不含糊化民易俗环谒降戾江浔截住稽揆旌祀九重城拘累客姓擽捋连珠转临时性六铢钱砻错伦等马匙木虫南疑蟠互抛光遣制七军清恪青簩三窟嫂子慑骇生狞身体史编始料十六烷值耍脸子酸痛天有不测风云外语系危砌物气无人之地乌丝行武溪深线香屑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