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舢板 ”。1.沿海或江河上用桨划的小木船,作渡客或救护之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果然次日天才破亮,下水船到了,用舢舨渡到轮船上。”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行·东行三录》:“往来舢板梭织,港内喧哗达旦。” 王统照 《沉船》:“海是怎样的好看……那些像生了翅子般的小舢板荡来荡去。”
(2). 清 代内河战船之一种。 清 水师营设战船。内河战船有小哨船、舢舨船、长龙船等。参阅《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
“舢舨”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小型木船,主要用于近海或内河渔业、运输等。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结构
舢舨是一种平底、无甲板的小型船只,船体轻便灵活,通常由木质材料制成。其艉部(船尾)下方装有可调节的船舵,通过锁链控制升降,以适应不同水深()。据记载,这类船只早在13世纪就因独特的防水隔间设计和方向舵技术,被马可·波罗认为领先于同时期欧洲造船水平()。
文化象征与装饰习俗
舢舨的艉部常绘有红色为主的传统图案,如水波纹、鱼龙等,中国人认为红色能辟邪,这些装饰寄托了水手对平安、财富的祈愿()。这种习俗至今在部分沿海地区保留。
文字学与异体写法
“舢舨”也写作“舢板”,两者为异体字关系,读音均为“shān bǎn”。《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将其作为标准词条收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演变或具体构造,可查阅相关航海史文献或地方民俗记录。
《舢舨》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木制的小船。在古代很常见于江河湖海中的交通工具。
《舢舨》的部首是舟(zhōu),由四个笔画组成。
《舢舨》一词的来源可追溯至古代的操船用语。据考古学家研究,舢舨这种船型在中国古代就有使用,尤其在水路运输中非常普遍。因此,人们将这种小船的特定名称定为“舢舨”。
《舢舨》的繁体字为「舢舨」。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会因时代变迁而有所不同。考古学家发现,古代在书写舢舨时会使用一种叫做「舢舨」的写法,字形与现代相比稍有差异。
1. 他划着舢舨轻轻地划过湖面。
2. 我们乘坐舢舨漫游在风景如画的河道上。
3. 那艘舢舨用原始的劳动力进行推进。
舢舨可以结合其他词语形成新词,例如:舢舨夫(指船夫)、舢舨渡(指使用舢舨进行渡河)、舢舨行(指以舢舨为主要交通方式进行旅行)等。
和舢舨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木船、小船、船只、船艇。
与舢舨意思相反的词语可能是:大船、沉船、战船、航空器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