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垂貌。 三国 魏 锺会 《孔雀赋》:“戴翠毛以表弁,垂緑蕤之森纚。”
“森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不同语境分析:
形容树木茂密
发音为sēn lǐ,表示树木丛生、枝叶繁盛的状态,常用于描绘自然景观的繁茂感()。例如:“山林间古木森纚,遮天蔽日。”
古文中的下垂貌
读作sēn lí 时,指物体垂挂或飘动的姿态。此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如三国魏钟会《孔雀赋》中“垂绿蕤之森纚”,描述孔雀尾羽下垂的形态()。
部分词典(如)标注拼音为sēn sēn,但结合例句和权威来源,更可能是发音差异或排版错误,建议以sēn lǐ 和sēn lí 为准()。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
《森纚》是一个指代密集丛林或森林的词汇,含有浓密叢生的意思。
该词的拆分部首为木(mù),拆分笔画是12划。
《森纚》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在古汉语中并未出现过它的使用记录。
繁体中文中,森纚的字形为「森纚」。
古时候,森纚的汉字可使用其他词汇或表达方式来替代,以描述密集的森林。
1. 这片森纚中住着许多野生动物。
2. 他们迷路在了森纚当中,难以找到回路。
3. 这座岛上的森纚美如画,吸引了无数游客。
1. 森林(sēn lín)
2. 森寺(sēn sì)
3. 森罗(sēn luó)
4. 森严(sēn yán)
1. 雨林(yǔ lín)
2. 丛林(cóng lín)
3. 林海(lín hǎi)
1. 草地(cǎo dì)
2. 草原(cǎo yuán)
3. 平原(píng yuán)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