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害人。《左传·昭公元年》:“ 文子 曰:‘ 武 受赐矣。然 宋 之盟, 子木 有祸人之心, 武 有仁人之心,是 楚 所以驾於 晋 也。’”
"祸人"在汉语词典中具有双重词性释义,其核心内涵指向灾祸的制造与承受关系。从名词角度解释,《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带来灾祸的人",特指通过主观行为导致他人遭受不幸的主体,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所载"祸人者必祸己"的伦理警示,揭示加害行为最终反噬自身的因果规律。
动词用法则强调客观的损害过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为"使人受害",着重描述行为造成的被动性伤害结果。清代小说《镜花缘》中"妖言祸人"的用例,即体现言语传播对社会群体的危害性。该词在构词法上采用动宾结构,"祸"作动词时承袭古汉语使动用法特征,如《说文解字》释"祸"为"害也,神不福也",暗含超自然力介入的原始语义。
现代汉语研究中,王力《同源字典》指出"祸"与"过"存在音义关联,揭示该词隐含"超越正常界限而招致恶果"的语义本质。鲁迅《且介亭杂文》中"谣言祸人"的现代用例,则印证该词在当代语境中仍保留着警示社会危害行为的功能。
“祸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祸人”意为“害人”,指通过行为或言语对他人造成灾祸或伤害。拼音为「huò rén」,注音符号为「ㄏㄨㄛˋ ㄖㄣˊ」。
出处与典籍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元年》的典故:“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此处用“祸人”与“仁人”形成对立,强调心怀害人之念与行善之心的对比。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描述蓄意损害他人的行为或意图。例如:“祸人之心”指存有害人的念头,“祸国殃民”则扩展为对国家与民众的危害。
相关词语
注意: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祸人”,更常见于成语或文言引用。如需进一步分析古籍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第10537页(见)。
埃煤百岁之后编次産乳城闬臣节觕砺冬珑发烛纷纷穰穰浮媚辐射能浮文副着甘鼎干害盥事固定汇率杚量过来怀怨唿唿诲盗回击胡运诘鞫金华久策老革劳工良丁轮机雒民袤广马栈之祸梅粉盟坛苗米南北衙那咤牝鸡晨鸣全兵儒流三角恋爱上上石笼侍御水玻璃四值功曹思综桃花眼韬舌铜炼推毂硪碌乌哺午割肖似孝性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