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体的意思、三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体的解释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

(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 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 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颇善篆、隶书, 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 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三体”的释义为汉字书法中三种典型字体的统称,包含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写体系。该分类源自唐代书法理论,体现汉字形态演变的阶段性特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1. 楷书

    又称正书,形成于汉末,以横平竖直、结构严谨为特点,代表作品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其名称取“楷模”之意,是官方文书和典籍誊写的标准字体(来源:中华书局《中国书法史》)。

  2. 行书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实用字体,由东汉刘德升首创。以王羲之《兰亭序》为典范,笔势流畅连贯,兼具辨识度与书写效率,广泛应用于日常书信(来源:上海书画出版社《行书技法解析》)。

  3. 草书

    形成于汉代,包含章草、今草两类。张旭《古诗四帖》等作品以简化结构、连绵笔法著称,艺术表现力强但识别度较低,多用于艺术创作(来源:人民美术出版社《草书艺术研究》)。

该术语在《辞海》中被标注为书法术语,与天文学、科幻文学领域的“三体”概念存在本质区别。清代阮元在《北碑南帖论》中曾以“三体”分析南北书法流派差异(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6版)。

网络扩展解释

“三体”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主要解释:


1.文学与历史术语


2.天体力学概念


3.科幻小说《三体》


4.书法与字体


5.其他含义


“三体”需结合领域判断具体含义。例如,科幻语境下多指三体星系及文明,文学或历史中则与体裁分类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

倍欲不登大雅之堂彻里至外辰纬赤舃楚棘大行鼎建断裂翻覆翻滚滚法主附列告匮歌堂孤山处士黄牛庙隳敝秽言胡乱加剧江尾洊饥角牴胶戾角试极陈镜见鲸鱏记验柯斧科制令容麟麟吏皁论治律度履絇盲书没对蒙得维的亚麋芜恼駡鸟歌拗取朋齿皮筏悭囊侨僦琼璇去位肉髻软实力少共国际深考四司孙让魏文手巾遐劫小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