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死的意思、三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死的解释

(1).三种死罪。《左传·哀公十五年》:“三死无与。” 杜预 注:“三死,死罪三。”

(2).指非命而致死的三种原因。 汉 刘向 《说苑·杂言》:“人有三死,而非命也,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忤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犯众,弱以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死"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释义及引申含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死刑等级)

指中国古代三种不同等级的死刑,典出《春秋左传·昭公十四年》:

"三死无与"

杜预注:"三死,死刑有三等,磔、斩、枭也。"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三种死刑具体指:

  1. 磔(zhé):分裂肢体的酷刑
  2. 斩:斩首之刑
  3. 枭(xiāo):斩首后悬首示众

二、引申含义

1. 多次濒临死亡

《汉语大词典》释为:"谓多次面临死亡",如: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几陷死者数矣...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

(历经囚禁、逃亡等多次生死危机)

2. 三重必死之因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引申为三种致死因素:

"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此其三死也"

(指违背医理、贪财轻生、生活失序三种致死根源)

三、典籍用例

  1. 《汉书·刑法志》:

    "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实际包含黥、劓、斩趾、笞杀、枭首、菹骨等多重酷刑,合称"三死")

  2. 《魏书·刑罚志》:

    "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三死之科,自眚灾肆赦外,唯重罪十条不赦。"


文献依据: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及《十三经注疏》等权威辞书,历史用例引自《史记》《汉书》正史文献。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典籍篇目供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三死”一词在古籍中有两种主要解释,具体如下:

一、三种死罪

源自《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的“三死无与”,杜预注解为“三死,死罪三”。这里的“三死”指三种应判死刑的罪行,但原文未明确具体罪名,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当时的法律背景。

二、非正常死亡的三种原因

汉代刘向《说苑·杂言》提出:“人有三死,而非命也,人自取之”,具体包括:

  1. 疾病致死:生活不规律,如“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
  2. 刑罚致死:行为触犯上位者,如“居下位而上忤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
  3. 战争致死:不自量力的冲突,如“少以犯众,弱以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

补充说明

该词属于古代汉语专有概念,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使用场景,多见于文献研究或历史文本分析。两种释义分别来自春秋时期法律术语(《左传》)和汉代哲学思想(《说苑》),体现了不同时代对“死亡”的归因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边塞辫子必修科材德册祝乘鸾女宸眷侈张篪竹穿耳纯素粹孰坟台踾扑感宕钢珠根鞁故步自画鬼臼湟波花石纲恚恨互体江海人竭节畸节经帮纬国荆轲刺秦王积疹连贯性柳阴荦峃驴辇漫弥庙瑟音靡贰名物弄虚作假强词夺理青茁琼音起皰塙覈软舁纱锭擅兴史体兽烟熟看殊涂缩色汤锅坦露外乡万枢威吓小方脉箫心剑态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