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酒娘子的意思、酒娘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酒娘子的解释

见“ 酒娘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酒娘子,又称“酒娘”或“酒曲娘”,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特定工艺与文化内涵的名词,主要指用于酿造甜米酒(醪糟、酒酿)的发酵引子或酒曲。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权威参考:


一、核心释义

  1. 发酵媒介

    指一种含有根霉、酵母等微生物的传统酒曲,用于将蒸熟的糯米糖化并发酵成带甜味和酒香的醪糟(酒酿)。其形态多为白色或浅黄色块状或粉状。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13页。

    在线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网络版(教育部官网索引)

  2. 酿造产物别称

    在部分方言中,“酒娘子”也指代发酵初期的米酒半成品,即尚未完全滤出酒液的醪糟,强调其作为“酒之母”的作用。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9卷第1298页。


二、文化背景与工艺特征

  1. 传统制作方法

    以大米、辣蓼草等为原料,经粉碎、接种、发酵制成,富含多种微生物菌群。其活性决定了米酒的甜度与风味,是中式酿造技艺的关键载体。

    来源:徐海荣主编《中国酒典》,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82页。

  2. 地域别称差异

    • 江南地区多称“酒药”或“白药”;
    • 福建、台湾等地称“酒饼”。

      来源:《中华饮食文化史》第四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56页。


三、科学释义扩展

现代食品科学将其定义为复合微生物制剂,主要菌种为根霉(Rhizopus spp.)和酵母(Saccharomyces spp.),通过糖化酶与酒化酶的协同作用实现淀粉的双重发酵。

来源:李里特《食品发酵工艺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第204页。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齐民要术》中的记载

    北魏贾思勰在卷七“造神曲并酒”篇记述了类似酒曲的制作工艺,印证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6世纪。

    来源:齐民要术校释(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 国家标准中的定位

    《GB/T 13662-2018 黄酒》附录提及传统酒曲(含酒娘子)为黄酒酿造的非必需辅助原料,凸显其工艺传承价值。

    来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公开标准文件。

网络扩展解释

“酒娘子”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基本含义(酿造术语)

指未过滤的米酒原浆,即酒酿的别称,又称“酒娘”“酒母”。其制作工艺为:

  1. 原料混合:将酒曲与蒸熟的糯米混合,置于密闭容器中;
  2. 发酵过程:加水后持续搅拌,通过酵母繁殖完成初步发酵;
  3. 成品特征:含丰富酵母与米渣,可直接食用或作为酒引酿造更多米酒。

此义项在《儒林外史》等古籍中亦有记载,例如“二斗米做酒,足有二十斤酒娘子”。

二、引申含义(文学/方言)

在部分语境中,“酒娘子”被引申为酒肆中擅长斟酒招待的女性侍者,强调其待客能力。这类用法多见于成语或地方性表达,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文献用例或方言差异,可参考《扬州画舫录》等古籍,或结合地域文化进一步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锛子鼻翅儿察观柴潁赤麟出入生死赐直道种断合发谪祓殡该正弓衣宫詹构造湖逛窑子绲淆含牙戴角河图洛书红铅狐岐俭恭惊魂未定劲节亢拒考生客鸟魁彦李耳陵峦六籍奴婢缕覼马球寐寐煤油灯莫逆交旁宗湓口破裂破走前倨后卑穷奸极恶囚山秋收起义柔缓襦领若华沈鱼落雁殊称顺圣丝斤碎小太乙炉土沥青玮异倭缎五起务头涎言涎语櫹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