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郝隆 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日:‘我晒书。’”盖自谓满腹诗书。后为仰卧曝日之典。 唐 杜牧 《西山草堂》诗:“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参见“ 曝书 ”。
“晒书”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晒书”最初指曝晒书籍的传统习俗,目的是防潮防蛀。这一传统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至明代演变为六月初六进行。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东晋名士郝隆在七月七日仰卧晒太阳,自称“我晒书”,以此隐喻满腹诗书。
唐代杜牧《西山草堂》诗云:“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将晒书融入文人雅士的生活图景。
提示:如需了解晒书的具体操作技巧或历史变迁细节,可参考、6(防潮方法)及、6(节俗演变)。
晒书(shài shū)是一个汉语词汇,可以分解为“日光”和“书籍”两个部分。其中,“晒”音shài,是阳光照射的意思;“书”音shū,是书籍的意思。
“晒书”中的字“晒”的部首是日部,意为太阳。它由8个笔画组成。字“书”的部首是古,意为古代、古老。它由10个笔画组成。
“晒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使用阳光照晒书籍,以保护和保存书籍。这样做可以杀死书上的细菌,防止书籍腐烂和损坏。
相对应的,繁体字中,“晒书”可以写作“曬書”,表达相同的意思。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晒书”中的字“晒”,古代的写法是“日光”和“肖”组合。这个写法强调了阳光照射的意思。
1. 他喜欢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晒书,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2. 她将那些古籍珍藏起来,不敢晒书以防损坏。
晒书可以组成其他词汇:
1. 晒书架:用来放置晒晒的书籍的家具。
2. 晒书会:邀请朋友一起晒书、交流阅读心得的活动。
晒书的近义词可以是“曝晒”,也表示使用阳光暴晒的意思。
晒书的反义词可以是“藏书”,表示收藏书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