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耕织的意思、耕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耕织的解释

耕种纺织。犹言农桑。《管子·幼官》:“三会诸侯,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毋乏耕织之器。’” 汉 贾谊 《新书·过秦论上》:“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后汉书·逸民传·梁鸿》:“乃共入 霸陵山 中,以耕织为业。” 清 方文 《述哀》诗:“方技知卜医,可以代耕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耕织”是中国古代社会两大核心生产活动的合称,具体含义如下:

  1. 字义分解

    • 耕:指翻松土地、播种、管理直至收获农作物的全过程,即农业生产活动。《说文解字》释“耕”为“犁也”,本义是用犁翻地播种。《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用犁翻地松土,泛指从事农业劳动”。
    • 织:指将丝、麻、棉等纤维原料纺成纱线,再用织机将其交织成布帛的过程,即纺织生产活动。《玉篇》释“织”为“作布帛之总名”。《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用经纬线交织的方法编制布帛”。
  2. 合称意义

    • “耕织”并称,代表了古代中国最基础、最重要的物质生产方式,即“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模式。它象征着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论述,正是对耕织结合、保障民生理想的描绘(见《孟子》通行本)。
  3. 历史地位与文化象征

    • 立国之本:在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中,耕织被视为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根本。历代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桑”的政策,如汉文帝诏书强调“农,天下之本”,鼓励耕织(《汉书·食货志上》);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推广桑、麻、棉的种植与纺织(《明太祖实录》)。
    • 民生保障:“耕”解决粮食问题(食),“织”解决衣物问题(衣),两者共同满足了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天工开物·乃粒》开篇即言“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道出农耕之重;《天工开物·乃服》则详述纺织技术,体现了织造之要。
    • 文化符号:“耕织”成为田园生活、勤劳致富、社会和谐的象征。南宋楼璹所绘《耕织图》系统描绘了耕织劳作的各个环节,并被后世多次摹绘、刊刻,成为推广农业技术、宣扬重农思想的经典图像(见楼璹《耕织图》及后世摹本)。
  4. 现代意义 虽然现代生产方式已发生巨变,“耕织”作为词汇,其核心含义仍指代农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生产活动。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常被用来指代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或象征辛勤劳作、自给自足的精神。

引用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耕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耕种与纺织,分别代表农业和手工业劳动,合称则泛指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活动。常被引申为勤劳工作的象征,如《后汉书》记载梁鸿夫妇“以耕织为业”。

二、历史与文化内涵

  1. 经济基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耕织”是维系社会运转的核心,如贾谊《过秦论》提到“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 政策体现:管仲在《管子》中主张减免赋税时,特别强调“毋乏耕织之器”,反映国家对农桑的重视。
  3. 文化符号:清代颐和园豳风桥景区设有“耕织图”景观,将农桑劳动升华为艺术主题。

三、引申意义

该词不仅描述具体劳动,更承载着自给自足、勤勉持家的精神内涵,如方文诗句“方技知卜医,可以代耕织”,体现劳动方式的多样性。

(注:以上解析综合了词典释义与历史文献用例,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邦图办取长恨歌乘槎赤紫春王圃儋何彫棠涤宫诋冒顶格兜拢赗赐贡举宫邑黑漆很恣徽德呼偈荤允鴶鞠翦草除根缄护践跻嘉肴絜臯髻荷金簧空海愧恻婪酣怜愍钌铞敉乱迷气穆卜攀慕迫陿千遍万遍巧同造化热升热焰壖田僧腊时乖运拙疏牾送客陶缶条风调息佗故玩弄维娄窝窝瘪瘪巫山五辛盘翔步饷粮先声仙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