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祀孤的意思、祀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祀孤的解释

祭祀孤魂。旧时 江 南民俗,于特定的节日祭祀无人祭祀的死者。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江南城隍庙》:“每岁中元及清明,十月一日有庙市,都人迎赛祀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祀孤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指中国古代民间祭祀无主孤魂的仪式活动,尤其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后盛行。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仪式形式四方面阐释:

  1. 字义解析

    • 祀(sì):本义指永久祭祀天神地祇,后泛指对神灵、祖先的供奉与祭奠行为。《说文解字》释为“祭无已也”,强调祭祀的延续性与庄重性。《汉语大词典》明确“祀”包含“祭祀”之义。
    • 孤(gū):本义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者,引申指无依无靠、无人奉祀的亡灵,即“孤魂野鬼”。《礼记·祭义》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而“孤”则特指那些缺乏后人祭祀、漂泊无依的亡魂。
    • 合义:“祀孤”即“祭祀孤魂”,指为那些无人祭祀、漂泊无依的亡灵(孤魂野鬼)举行超度、安抚和施食的仪式,体现对逝者的普遍关怀与怜悯。
  2. 历史渊源与民俗背景 祀孤习俗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儒、释、道)与民间信仰:

    • 儒家仁孝观影响: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及“慎终追远”。祭祀自家祖先体现孝道,而“祀孤”则扩展了“仁”的边界,是对无主孤魂的悲悯与关怀,被视为一种社会性的仁德行为,有助于维护阴阳两界的和谐。
    • 道教中元地官赦罪:道教将农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是地官大帝(舜帝)赦罪、考校众生罪福的日子。道教认为此日地府开门,众鬼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民间需设斋供、行法事以超度亡魂,尤其是无主孤魂。《道藏》及相关道教仪轨文献对此有明确记载。
    • 佛教盂兰盆会融合:佛教的“盂兰盆节”也在七月十五,源于目连救母故事,强调救度亡魂脱离苦难。佛教的放焰口、施食等仪式与道教的斋醮、民间的祀孤活动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元节普度众生的文化景观。
    • 民间信仰基础:民间普遍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无人祭祀的孤魂会因饥饿、怨恨而作祟人间,带来灾祸。祀孤活动旨在安抚这些亡魂,布施食物、衣物(纸钱、纸衣),祈求社区平安。
  3. 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 体现普世悲悯:超越血缘与宗族限制,对一切逝者表达同情与尊重,展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精神。
    • 维护阴阳秩序:通过祭祀安抚孤魂,防止其因怨气作祟干扰生者世界,维系阴阳两界的平衡与社区安宁。
    • 强化伦理教化:提醒世人行善积德、孝敬祖先,否则死后可能沦为无人祭祀的孤魂,具有道德警示作用。
    • 社区凝聚力:祀孤常由社区集体组织(如寺庙、行会、街坊),共同出资设坛、备办祭品,是增强社区认同感和互助精神的重要活动。
  4. 仪式形式(常见于中元节) 传统祀孤仪式形式多样,常见内容包括:

    • 设坛(孤棚、祭台):在寺庙前、路口、河边等开阔地搭建祭坛。
    • 供奉祭品:摆放丰盛的食物(三牲、米饭、水果、糕点等)、茶水、酒水,以及大量纸钱(冥币)、纸衣、纸屋等象征性物品。
    • 诵经超度:由僧侣或道士主持,诵念经文(如《地藏经》、《盂兰盆经》)、举行法事(如放焰口),为孤魂说法、超度。
    • 焚化祭品:仪式尾声,将纸钱、纸衣等焚化,象征将物资送达阴间供孤魂使用。
    • 撒米/泼水饭:将部分米饭或混有菜肴的饭食撒在路边、墙角或倒入河流,直接施食给孤魂。
    • 放河灯(部分地区):点燃置于水面的纸灯,象征为水下或迷途的孤魂指引道路。

“祀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民俗宗教活动,特指在特定时节(尤以中元节为核心)祭祀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它源于对亡灵的敬畏与悲悯,融合了儒家的仁孝思想、道教的赦罪仪轨、佛教的救度理念以及深厚的民间信仰,旨在超度亡魂、祈求平安、教化生者、维系社区和谐。这一习俗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伦理情怀和对生死秩序的独特理解。

主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祀”、“孤”及“祀孤”相关词条的定义与解释。
  2. 《中国民俗大系》(叶涛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详细记载了中元节(盂兰盆节)的起源、各地祀孤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3. 《道教与中国民间信仰》(卿希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阐释了道教中元地官信仰与民间祀孤活动的关联及道教仪式的作用。
  4. 《礼记·祭义》(中华书局点校本):儒家经典中关于鬼神观念与祭祀礼仪的论述。
  5. 地方志史料(如清代《江南通志》、《帝京岁时纪胜》等):记录了历史上不同地区祀孤活动的具体形式与规模。

网络扩展解释

“祀孤”是汉语中的一个传统词汇,其含义和民俗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祀孤”指祭祀孤魂,是旧时江南地区的民俗活动,主要在特定节日祭祀那些无人祭拜的死者。这一习俗体现了对无主亡魂的安抚与关怀,也反映了民间对生死、伦理的重视。


二、民俗背景与形式

  1. 时间与节日
    根据清代文献《燕京岁时记·江南城隍庙》记载,祀孤活动多在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清明节及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举行。

  2. 仪式内容
    包括焚烧纸钱、供奉食物、点香烛等,旨在为孤魂野鬼提供“供养”,避免其作祟扰民,同时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三、文化意义


四、其他解释辨析

部分资料(如)将“祀孤”解释为“孤儿或无依无靠者”,但结合多数权威来源及历史文献,其主流含义仍指向祭祀活动。可能因“孤”字单独表意引发歧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参考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宝璧僝工谗慝之口称伯冲溢抽抽搐搐抽择从衡发绣焚山府廷敢自公宴觥羊乖踳怪妖鬼谲故歇黄胶货房豁啦啦酱豆腐奸钱迥隔具庆下具物空谷跫音裤衩嫪连恋皂撩开手陵火里闉龙麝鸾鸖緑章蛮徭冥诛敏晤目不给视凝贞旁行绮错挈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洒落社会化生财之道声请饰甲底兵石梯十字街口宿责太憨生通悟退水脱煞武城鸡醎腥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