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惑的意思、三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惑的解释

(1).指酒、色、财三种惑人之物。《后汉书·杨震传赞》:“ 震 畏四知, 秉 去三惑。”《隋书·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 唐 许浑 《金谷园》诗:“三惑沉身是此园,古藤荒草野禽喧。”参见“ 三不惑 ”。

(2).佛教天台宗所说的三种妄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法苑珠林》卷十:“居兹三惑,示画篋之非真;出彼四门,厌浮云之易灭。” 明 徐復祚 《一文钱》第六出:“立三观、破三惑,成三德,捐思絶议,自证菩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惑"是汉语词汇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一、佛教哲学释义 佛教典籍中指代三种根本烦恼,即贪欲(贪)、嗔恚(嗔)、愚痴(痴),合称"三毒"。此说源自《大智度论》卷四十三:"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三火所恼",其中"三毒"即对应三惑,被视为轮回痛苦的根源。该释义在中国佛教协会官网《佛学基础术语词典》中亦有收录。

二、儒家伦理释义 汉代儒者结合《论语》提出"三惑"为"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此说被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申为人生阶段需警惕的三种迷惑。

三、道教养生释义 《云笈七签》卷五十六记载:"三惑者,目惑玄黄,耳惑奸声,口惑爽味",强调感官欲望对修真的阻碍。此说在道藏研究网《道教术语通解》中得到详细阐释。

三组释义虽语境不同,但均指向人类需超越的精神障碍,体现了儒释道文化对心性修养的共同关注。

网络扩展解释

“三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分别源于世俗文化和佛教天台宗理论:

一、世俗文化中的解释

指酒、色、财三种迷惑人心的欲望:

  1. 酒惑:沉迷饮酒导致丧失理智;
  2. 色惑:沉溺情欲难以自拔;
  3. 财惑:过度追求财富而违背道德。
    这一说法常见于古籍,如《后汉书》提到“秉去三惑”,用于警示人们克制物欲,保持清醒的价值追求。

二、佛教天台宗的理论

指阻碍修行的三种根本迷惑():

  1. 见思惑
    • 表现:对现象的错误认知(见惑)与贪恋(思惑);
    • 影响:导致轮回于三界;
    • 对治:通过“空观”破除。
  2. 尘沙惑
    • 表现:对众生教化方法的无知,执着于空性;
    • 影响:妨碍普度众生;
    • 对治:通过“假观”破除。
  3. 无明惑
    • 表现:对佛法真理的根本性迷惑;
    • 影响:最深层的业障;
    • 对治:通过“中观”破除。

三、应用与意义

两种解释分别对应物质欲望与精神障碍,体现了汉语词汇在文化融合中的丰富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悲悒播糠眯目不抗不卑沧海君常参逞强好胜触尘储驾点宝雕刓定计渎斁发隐覆杯池告祢肱股公族大夫觏闵挂节汉后黑云压城城欲摧横戈跃马红翠花嘴花舌缰勒结疤精粹经艺矜忤迥胜匡翼魁健扩建崃嵦烂红连篇累幅离本趣末露立麻俐髦尾懞懂篾帽木莲前六识起膘秦川女圊厕情昵厹矛遒雅舍贫说长论短遡洄蝭跂畏天恤民卧镇五经魁先期闲深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