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经蓺 ”。1.儒家经书的统称。古称六经为“六艺”。 汉 王充 《论衡·艺增》:“经艺万世不易,犹或出溢,增过其实。”《汉书·郊祀志下》:“八人不案经艺,考古制,而以为不宜,无法之议,难以定吉凶。”
(2).犹经学。《史记·儒林列传序》:“故 汉 兴,然后诸儒始得脩其经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唐 韩愈 《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委国子祭酒选择有经艺堪训导生徒者,以充学官。”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讲读官坐立》:“赐坐盖出优礼,祖宗或赐讲臣坐者,以其敷畅经艺也。”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纂>序》:“本朝以经艺试士。”
经艺是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包含双重含义:
一、经典释义 "经"指儒家核心典籍"六经",《礼记·经解》记载:"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来源:《礼记译注》)。"艺"则特指周代贵族教育体系"六艺",据《周礼·保氏》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来源:《周礼注疏》)。
二、学术体系 汉代以降,"经艺"演变为以经典阐释为核心的学术系统。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强调:"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来源:《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清代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系统论述经艺传承,指出"经学有正传,有别传。以《易》而论,田何之《易》为今文,费直之《易》为古文,此其正传也"(来源:《经学历史》商务印书馆本)。
“经艺”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经艺”最初指儒家经典“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古称“六艺”。例如:
“经艺”也指对儒家经典的学术研究与阐释,即经学。例如:
需注意,“六艺”在早期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但“经艺”特指儒家经典范畴,两者不可混淆。
保秘抱玉握珠捕厅才量常见乘龙配凤持刀动杖唇齿相依辞绂黨邪陷正箪壶番饼肥饶丰屋之戒风恙辅导割分攻道刮垢磨光合驩鴶鵴降心下气见性贾勇基本词汇疾风劲草济治寇盗列刹列仙丽靡龙擡头龙钟明絜明尹闹气排签拼劲强制千钧重负牵束认军旗睿智生荣深晓是必事踪水磨工夫素壳滃滃澹澹文饰文渊阁吴大伯下九小尼夏月胁惧谢婆菜西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