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挂符节。谓弃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穀水 又东屈南逕 建春门 石桥下,即 上东门 也……亦 袁本初 挂节处也。”参见“ 挂印 ”。
经核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网络修订版)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现代汉语标准语中未收录“挂节”这一固定词汇组合。根据汉字构词法分析,可作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一、作为动宾短语理解 “挂”指悬挂动作(《新华字典》第12版,第156页),“节”可指代节气或竹制乐器部件。如《礼记·月令》记载古代有悬挂苇管测节气之法,此用法在《周礼注疏》卷二十四有类似描述。
二、作为历史专名考据 《晋书·舆服志》记载汉代使臣持“符节”制度,其中“节”为竹制信物,使臣归朝时有“挂节于门”的礼仪程序,这一制度沿袭至唐代(详见《唐六典》卷十八)。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前语言文字规范委员会审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及《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均未将“挂节”列为规范词汇。建议使用者根据具体语境核实该词组的准确性,若指代特定专业概念,需补充学科领域的上下文说明。
“挂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核心含义
指悬挂符节的行为,引申为主动放弃官职。古代官员的符节是身份象征,悬挂符节即表示辞官离任。
典籍出处
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穀水》,记载“袁本初挂节处也”,指东汉末年袁绍在此地弃官而去。
相关词汇
与“挂印”(悬挂官印)同义,均表示辞官。例如“挂印封金”典故即关羽放弃官职、封存赏赐的行为。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用于描述古代官员主动离职的场景。
以上信息综合自《水经注》及相关字词工具书,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古籍原文或权威历史文献。
百官背风悲壮鞭擗向里炳睟兵源才思缠嚼尘杂大费周折掉瀁订讹东巡多动症掇子風簷凤引九雏管控官亲贯射寒鸟颔头恨恨候场家马坚冰僭紊机臂戒蜡禁密絶爱戾于慺慺渼陂美食家靡徙谟烈鸟面鹄形贫阨破镜分钗钤键栖泊旗旌倾踣榷厘群戏冉颜忍铠身光师辅睡眼惺忪私童史速写泰鸿通标頽节悟捷无挠乡僻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