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糊涂;不明事理。《岁时广记》卷五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元日五更初,猛呼他人,他人应之,即告之曰:‘卖与尔懞懂。’卖口吃亦然。” 明 冯梦龙 《挂枝儿·情淡》:“好笑我真懞懂。” 明 沉鲸 《双珠记·师徒传习》:“那时方年五岁,虽有知觉,尚多懞懂。”《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 何小姐 精明也精明不到此; 安公子 懞懂也懞懂不到此。”
2.指景物模糊不明。 宋 邓椿 《画继·轩冕才贤》:“解作无根树,能描懞懂云。” 清 焦袁熹 《梅子黄时雨》词:“天涯景懞懂,远山何处孤艇?”
“懞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综合搜索结果解释如下:
糊涂、不明事理
指人思维不清或处事不成熟,常用于描述对事物缺乏清晰认知的状态。例如《岁时广记》中记载的“卖与尔懞懂”,以及《二刻拍案惊奇》中“真懞懂”的用法。
景物模糊不清
在文学作品中,也可形容自然景象的朦胧状态。如宋代邓椿《画继》提到的“懞懂云”,清代诗词中“远山何处孤艇”的描写。
可联想“蒙懂”(发音相近),想象被蒙住双眼后产生的困惑感,帮助记忆其“模糊、糊涂”的核心含义。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岁时广记》《二刻拍案惊奇》等古籍原文。
懵懂(méng dǒng)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或概念不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状态。这个词常用来描绘一个人对知识、经验或某种情况的无知或困惑。
懵懂的构成部分是从左到右的两个汉字。
懵懂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马端临的《五味斋诗话》中,用来描述人的无知。后来,这个词成为了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并流传至今。
懵懂的繁体写法是「懵懂」。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有所变化,懵懂的古代写法是「懜懂」。
1. 他对这个问题一窍不通,完全懵懂。
2. 在工作的初始阶段,我们都会感到懵懂。
懵懂没有常见的组词形式。
近义词:无知、茫然、困惑、愚昧
反义词:明白、了解、熟悉、精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