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管公族及卿大夫子弟的官职。《左传·昭公五年》:“ 韩襄 为公族大夫, 韩须 受命而使矣。”《国语·晋语七》:“ 欒伯 请公族大夫。” 韦昭 注:“公族大夫,掌公族与卿之子弟。” 汉 刘向 《列女传·晋赵衰妻》:“及 盾 为正卿,思 赵姬 之让恩,请以 姬 之中子 屏括 为公族大夫。”
“公族大夫”是春秋时期晋国设置的官职,主要职责是管理公族(国君同宗亲属)及卿大夫的子弟,涉及教育、职务安排等事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职能
该职位负责监督公族成员和卿大夫家族的后代,确保其符合礼法规范,并可能参与选拔、培养人才。例如,《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韩襄担任此职,韩须因受命出使而被提及。
历史背景与实例
据《国语·晋语七》记载,栾伯曾请求晋君设立公族大夫一职,韦昭注释其职责为“掌公族与卿之子弟”。此外,《列女传》提到赵盾推荐赵姬之子担任此职,体现了其在贵族内部权力分配中的作用。
社会地位
公族大夫多由显赫贵族担任,属于高阶官职,既维护宗法制度,又协助国君平衡卿大夫势力(注:权威性较低,此处仅作辅助说明)。
这一官职是春秋时期晋国宗法制度的重要体现,通过管理贵族子弟巩固统治结构。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左传》《国语》等原始文献。
《公族大夫》是一个术语,由三个汉字组成。它的意思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负责管理公族事务的贵族官员。
《公族大夫》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三”、“示”、“人”,拆分笔画分别是5划、5划、2划。
《公族大夫》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古代社会中,贵族家族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权力,公族大夫则是贵族家族中的官员,负责管理公族的事务,维护公族的利益。
《公族大夫》的繁体字为「公族大夫」。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在有所不同。《公族大夫》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体意义和用途并无大差别。
1. 在古代社会,公族大夫拥有丰厚的财富和威望。
2. 他是这个公族的大夫,负责处理家族内部的一切事务。
公族世袭、公族制度、大夫职位、大夫选举
贵族官员、家族官员
平民、庶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