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卧治,卧护。《东观汉记·景丹传》:“ 弘农 逼近京师,知将军病,但得将军威重,卧以镇之,足矣。”《三国志·魏志·杜畿传》:“顾念 河东 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旧唐书·裴度传》:“ 文宗 遣吏部郎中 卢弘 往 东都 宣旨曰:‘卿虽多病,年未甚老,为朕卧镇北门可也。’” 宋 苏轼 《答漕使启》:“才无取於折衝,愧已深於卧镇。” 清 钱谦益 《奉谒少师高阳公于里第感旧述怀即席赋诗》之六:“一綫白沟如带水,烦公卧镇 草桥关 。”
“卧镇”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凭借威望或能力,无需实际行动即可镇守一方。以下是详细解释:
“卧镇”由“卧”(躺卧)和“镇”(镇守)组成,字面意为“躺着镇守”。实际指依靠个人威信或军事威慑力,即使不亲临前线也能安定局势。例如《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刘秀曾让病中的景丹“卧以镇之”,仅凭其威名震慑敌军。
需注意与“卧薪尝胆”等词区分。“卧镇”强调威慑力而非隐忍,部分现代解释(如“隐藏等待时机”)可能存在引申或误读。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褒奖语境,体现以威望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思想。
卧镇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汉字词,可以指代地理上的某个地方或特定的状态。下面将对卧镇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进行介绍,并给出一些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卧镇由卧字和镇字组成。其中,卧字的部首是卩,笔画为5画;镇字的部首是钅,笔画为16画。
卧镇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可以猜测其可能与军事防御有关。卧指躺下的状态,可以理解为做好伏击准备;镇指辖区的管理、安抚,可以理解为守卫所在地。综合而言,卧镇可以解释为在某个地方进行伏击并守卫该地。
在繁体字中,卧镇保持相同的形状,没有变化。
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卧字的形状稍有差异,以后来的印刷体为准。镇字的形状则与现代保持一致。
1. 他卧镇在山坳中,等待敌人的到来。
2. 这个村庄被一位英勇的将军所镇守,形势稳定。
卧地、卧床、卧室、镇压、镇定、镇痛
卧伏、伏击、保卫、镇守
起身、出发、进攻、解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