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法性的意思、法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法性的解释

佛教语。真实不变、无所不在的体性。各宗所说不一。《大般泥洹经·如来性品》:“如来真法性,闻佛为众生。” 南朝 齐 周颙 《难张长史门论》:“般若所观,照穷法性。” 清 龚自珍 《法性即佛性》:“宗--今立法性即佛性。”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四章:“ 弼 耽好玄理,尝与 孝静帝 谈佛性、法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法性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语义演变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构成 “法”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刑也,平之如水”,本义指法律规范,引申为客观规律、自然法则(《汉语大词典》,2023版)。“性”即本质属性,《礼记·中庸》注“天命之谓性”郑玄释为“性者生之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特质。

二、语义体系

  1. 佛教哲学范畴

    指诸法实相,即超越现象的本质属性。《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云“法性者,诸法实相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1922)定义为“诸法之体性,与真如同义”,强调其超越二元对立的绝对性。

  2. 哲学本体论延伸

    在玄学语境中可指自然法则的恒常性,如《庄子·知北游》郭象注“物物者无物,而物自物耳,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虽未直接使用“法性”一词,但体现了类似的本体论思维。

  3. 现代汉语应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其双重含义:①宗教语境特指教义核心真理;②泛指客观规律的本质属性,如“物理法性”“社会法性”等学术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法性是佛教核心概念,指一切现象的本质与真实体性,在不同语境下与“佛性”“真如”等概念相通。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法性(梵语dharmatā)指诸法(一切现象)的真实不变本性,强调超越表象的永恒本质。在佛教中,有情众生(如人类)的此本质称为“佛性”,无情物质(如山河大地)则称“法性”。

二、核心内涵

  1. 本质属性
    法性被视为万法的根本属性,如《大智度论》所述,一切现象的总相(共性)与别相(个性)皆归于法性。
  2. 空性与实相
    法性即“空性”,指现象无固定自性,如冰化为水后失去原有形态,本质为空;同时,空性本身又是真实不虚的实相。
  3. 普遍性
    法性遍及一切存在,《圆觉经》称“众生、国土同一法性”,说明有情与无情世界共享同一本质。

三、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四、宗派解释差异

注意:

提到“法性”作为成语指“遵守法纪”,此为现代汉语的引申义,与佛教术语含义不同,需根据语境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阿负抱思边商采缉崇雄递禀第六感觉鼎折餗覆饵名钓禄分组恭桶还精补脑和婉和玉花彩还乡昼锦毁瘠会亲婚娅贾业接二连三近岁九渊课册克扣脸巴子连阁灵心慧性历人理孙马箠杩头木耳泥佛盘屈千里目歉意弃货青塘覰当荣泽入监油圣牌施属是月四务搜整速写图苏中郎淘气天粟马角跳闸提孩外拓完罅玮术危邪汙佞象征派心服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