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坚定心志,稳定情绪。《易·遁》:“《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孔颖达 疏:“固志者,坚固遯者之志,使不去已也。”
(2).指稳定的情绪,坚定的主张。《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众叛亲离,莫有固志。”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京城内外,传説纷纷,閭井惊皇,人无固志。”
固志是汉语复合词,由“固”与“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坚定心志、稳固志向,强调意志的专一与不可动摇。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及用法角度详细解析:
固
志
固志的完整释义为:
坚定心志,使志向稳固不移。多用于描述在困境或诱惑中坚守初衷的精神状态。
典型用例:
《后汉书·耿弇传》:
“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此处“有志”隐含“固志”之意,强调坚持终达目标。)
《论语·子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夺志”的反向印证“固志”的重要性。)
“固志”承载儒家“持志”思想,如孟子强调“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主张以恒定心志抵御外界干扰。这一概念亦融入成语:
“固志”词条释为“坚定志趣,立志不变”。
“固”字义项④:“坚持,安定”,引例《国语·晋语》“固志以从之”。
对“志”的注解强调“心之所之”,即心志的定向性。
现代语境中,“固志”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本解读,如:
“科研工作者需固志前行,方能突破技术壁垒。”
其精神内核仍广泛体现于“不忘初心”“坚守理想”等当代价值观中。
“固志”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gù zhì,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指坚定不移地坚持志向与信念,包含两层核心意义:
该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心性修养的重视,强调内外兼修——既需内在信念坚定,又需外在情绪稳定,尤其在逆境中更显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周易》《三国志》等文献。
哀哀父母鳌波卑局北堂标仪逼侧攧唇簸嘴雕刻都监范张蜂儿风语分间伏阙改政移风工致灌庙何但和诱红铺后世画符念咒黄金树回江寂寥旧贯季禺蠲肠捐荐凉篷粮胥列土灵效六誓梅坞门头眇邈墨帖挠虎抛尸钳掣千思万虑七楞八瓣求全龋齿笑瑞异释道枢中松落绥边唐虞之治瓦花位秩乌斯怀亚遐隔香钿香甜斜门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