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福利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后发展形成的经济学分支,旨在研究如何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其核心思想围绕效率而非收入分配展开,主要基于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的理论构建。以下是详细解释:
新福利经济学又称新古典福利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是对旧福利经济学(以庇古为代表)的修正和发展。旧福利经济学强调收入均等化,而新福利经济学主张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增加社会福利,并避免直接比较不同个体的效用。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
当资源配置达到以下状态时,社会福利最大化:任何改变都无法使至少一人的福利增加而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这一标准成为新福利经济学的核心判断依据。
效用序数论
主张效用不可在不同个体间比较,仅通过偏好排序(序数效用)分析社会福利,摒弃了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数效用论。
补偿原则
提出通过潜在补偿(如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判断政策改进:若受益者能补偿受损者后仍有剩余福利,则整体福利提升。
旧福利经济学关注国民收入总量和分配均等化,主张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改善社会福利;而新福利经济学聚焦效率,认为最优资源配置本身即可实现最大福利,无需直接干预分配。
后续学者进一步补充了社会福利函数(伯格森、萨缪尔森)和“三重标准”(李特尔),试图将公平与效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但仍以帕累托最优为基石。
新福利经济学为政策制定(如垄断规制、公共品供给)提供了效率导向的分析工具,但也因忽视分配公平性受到批评。当代福利经济学尝试融合二者,探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如需更完整的学术定义或案例分析,可参考MBA智库百科及汉典的权威解释。
《新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学领域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如何有效地分配资源以提供最大的福利,特别是针对经济市场中存在的不完美情况和社会公平问题。
《新福利经济学》一词的拆分部首是禾、贝和车,其中贝部表示经济的概念;它的总笔画数为15画。
《新福利经济学》一词来源于英文“Welfare Economics”,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经济学文献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新福利經濟學」。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新福利经济学」可以采用传统的书法形式,例如「新鹿利經濟學」,其中的禾部会更加清楚地表现出来。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应用方法。
与《新福利经济学》相关的组词包括:福利分配、经济学、福利补贴、社会公平等。
近义词可以是:社会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
反义词可以是:自由市场经济学、经济利益最大化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