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唇枯舌的意思、布唇枯舌的详细解释
布唇枯舌的解释
犹言舌敝唇焦。布,通“ 膊 ”。《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穷困无以图之,布唇枯舌,焦心热中。今君不辱而临之,愿君图之。” 吴则虞 集释引 于鬯 云:“布,盖读为‘膊’……《説文·肉部》云:‘膊,乾肉也。’是膊以乾肉为本义,引伸之,盖凡乾皆可曰‘膊’。‘膊唇’者,谓乾唇也。”
词语分解
- 布的解释 布 ù 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布匹。布帛。布衣。 古代的一种钱币。 宣告,对众陈述:宣布。发布。布告。开诚布公(推诚相见,坦白无私)。 分散到各处:散布。遍布。星罗棋布。 流传,散播
- 舌的解释 舌 é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 语言辩论的代称:舌战(激烈议论)。 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
网络扩展解释
“布唇枯舌”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为形容说话过度导致嘴唇干裂、舌头发焦的状态,通常比喻费尽口舌或反复劝说。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 字面解释:
“布”通“膊”,意为干燥;“唇枯舌”指嘴唇干裂、舌头发焦。整体形容因长时间说话或劝说而口干舌燥的状态。
- 近义词:舌敝唇焦、口干舌燥。
出处与典故
- 文献来源:
最早见于《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穷困无以图之,布唇枯舌,焦心热中。”。
吴则虞在注释中引用于鬯的观点,指出“布”通“膊”(意为干肉),引申为干燥之意,强调唇舌干枯的状态。
用法与延伸
- 语境适用:
多用于描述反复劝说、辩论或解释后的疲惫状态,如:“他布唇枯舌地劝解,终使双方和解。”
- 文化背景:
部分民间解释(如)结合扁鹊故事,将成语与医疗情境关联,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文献,可能为后人附会。
权威性说明
- 高权威来源(如汉典、国学迷)均以《晏子春秋》为原始出处,强调“布”通假字的用法。
- 需注意非权威网页(如、6)中的扩展解释可能存在偏差,建议以古籍记载为准。
如需进一步查阅,可参考《晏子春秋》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布唇枯舌》是一个成语,其意思是因为心里悲痛、震惊或惊奇而说话不利索、结巴或说不出话来。
这个成语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布(左边的部首)、唇(中间的部首)、枯(右边的部首)。
其中,“布”部首的笔画数为 20,唇部首的笔画数为 5,枯部首的笔画数为 8。
《布唇枯舌》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班梁传》中的一句话:“班梁以贞观之事布唇枯舌,溢赋常资无匮。”
关于《布唇枯舌》的繁体字写法为「佈唇枯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是根据字形演变而不断变化的,所以可能有不同的写法。关于《布唇枯舌》这个成语,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没有特定的变异写法。
以下是一个例句: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布唇枯舌地讲了一大堆话,却没有说到重点。
和《布唇枯舌》类似的成语有:口齿不清、结结巴巴、言辞不达等。
与《布唇枯舌》意思相反的成语是:滔滔不绝、滔滔不止、口若悬河等。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有其他问题,我将很乐意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