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犁庭扫穴”。谓彻底摧毁敌对势力。语本《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犂其庭,扫其閭,郡县而置之。”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之二:“朝廷若未有深入远讨犁庭扫穴之意……则赋於民者,必有可轻之理。” 清 钱谦益 《谢象三五十寿序》:“好谈兵事,往往集余邸中,相与清夜置酒,明灯促坐,扼腕奋臂,谈犂庭扫穴之举。” 柳亚子 《车中感赋》诗:“指日新都传捷报,犁庭扫穴缚元凶。”亦省作“ 犂庭 ”。 明 吴昜 《少保戚公继光》诗:“计伸犁庭威,十万环偏厢。”《明史·广西土司传三·广东琼州府》:“ 成化 间,副使 涂棐 设计犁扫,渐就编差。” 高旭 《哭张伯纯先生》诗:“犂庭夙抱感精灵,赢得他年照汗青。”
“犂庭扫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í tíng sǎo xué,以下为详细解释:
该成语原意为犁平敌人的庭院,扫荡其巢穴,比喻彻底摧毁敌对势力。其核心强调以强力手段根除敌方根基,不留后患。
源自《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 此句描述汉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意图通过彻底摧毁其军政中心(“庭”指匈奴祭祀及决策地)实现长期控制。
该成语存在异体写法,如“犁庭扫穴”“埽穴犂庭”(见清代王闿运《陈夷务疏》),含义均一致。
多用于形容军事、政治或竞争中对对手的彻底打击。例如:“此次反垄断调查直指企业核心,堪称商界的犂庭扫穴。”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语境下的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书》原文或陆游、陈毅的相关作品。
《犂庭扫穴》是一个成语,意为挖掘家族庭院、清除家族内外的恶势力,使家族重获安定和平。这个成语比喻除恶务尽、扫除内外矛盾,使家庭和谐圆满。
《犂庭扫穴》这个成语的部首和笔画拆分如下:
犂(犭+田,7画)
庭(广+廷,10画)
扫(扌+彐+少,9画)
穴(穴,5画)
《犂庭扫穴》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有近3000年历史的古代文化。它来源于《诗经·大雅·荡》篇:“犂之扈矣,庭维舍矣,扫我径矣,适无虞矣。”这句诗的意思是:家族中除恶务尽,家庭庭院干净整洁,清除了前进道路上的猛兽,安全无虞。
《犂庭扫穴》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鋤庭掃穴」。
古时候《犂庭扫穴》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意思相同。
他一家为了犂庭扫穴,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排查和清除家族内外的不良分子。
- 安庭(安定的庭院) - 琴庭(读书的庭院) - 斑庭(有斑点的庭院) - 院扫(院子打扫) - 家犬(家庭中的狗)
平安归庭、清理门户、清除垢病、洗雪冤罪
扶持拥护、宽恕容忍、纳贤荐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