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哀音。动人听闻的声音。 南朝 宋 鲍照 《从登香炉峰》诗:“萧散生哀听,参差远惊覿。” 闻人倓 注:“巖谷草树忽生哀音,能感人听。”
“哀听”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名词性解释
指“哀伤动人的声音”,常用于形容自然界或环境中能引发悲凉情感的声音。例如南朝宋诗人鲍照在《从登香炉峰》中写道:“萧散生哀听,参差远惊覿”,此处“哀听”即指山间草木发出的凄清声响,触动人心。
动词性解释
部分资料将其扩展为“以悲痛的心情聆听”,强调听者主观的哀伤情绪(如提到“对悲伤、凄凉的声音感到悲痛”),但此用法更接近现代引申义,古典文献中较少见。
经典出处
源自南朝宋鲍照的《从登香炉峰》,原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萧瑟,表达声音引发的哀婉感受。闻人倓注解为“巖谷草树忽生哀音,能感人听”,进一步说明其意境。
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可形容音乐、言语等带有悲怆色彩的内容,例如:“琴声如泣如诉,竟成一段哀听。”
建议在文学创作或古文解析时优先采用“哀伤之音”的古典含义。
《哀听》指的是悲痛地倾听,形容聆听某种悲伤、悲惨的事情或故事。这个词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用来表达对悲情或悲伤的倾听和体验。
《哀听》的部首是口,总共有11个笔画。
《哀听》最早出现在唐代杜牧的《秋夕》诗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银烛秋光冷画屏:银色的烛光映照着秋天的夜晚,画屏冷冷清清的。
轻罗小扇扑流萤:轻柔的细纱薄扇拍打着飞来的萤火虫。
天阶夜色凉如水:站在天井阶梯上,夜色冷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躺在床上,眺望牵牛星和织女星。”杜牧借用了“哀听”这个词,表达了对秋夜悲凉、寂寞之感。
《哀听》的繁体字是「哀聽」。
古时候的《哀听》字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其中的“口”字在古时候写作“囗”,整个字形如下:
囗立
囗代表口形状,立代表耳朵听的动作。
他沉默了一会儿,哀听着她描述过去的伤痛。
哀歌、哀乐、哀伤、哀悼、哀怨、听众、听觉、听力
悲听、哀惜、怜听、悲悯
欢听、喜听、庆听、笑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