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养马之地所设立的祭祀后土之社,以发明用马驾车之人配食。亦指配食者。《周礼·夏官·校人》:“秋祭马社、臧僕。” 郑玄 注:“马社,始乘马者。” 孙诒让 正义:“牧地及十二闲之中,盖皆为置社,以祭后土,而以始制乘马之人配食焉,谓之马社也。”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八日祠山圣诞》:“其日都城内外,诣庙献送繁盛,最是府第及内官迎献马社,仪仗整肃,装束华丽。”
(2). 宋 时 陕西 军中买马的组织。《宋史·兵志十一》:“ 陕西 广鋭、劲勇等军,相与为社,每市马,官给直外,社众復裒金益之,曰马社。”
“马社”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分别源自不同历史时期:
定义与功能
指古代养马场所设立的祭祀后土(土地神)的社坛,同时将最早发明用马驾车的人作为配享对象。这一制度在《周礼·夏官·校人》中有明确记载,郑玄注“马社,始乘马者”,孙诒让进一步解释为“以始制乘马之人配食”。
祭祀仪式
秋季举行祭祀活动,称为“秋祭马社”,旨在祈求马匹繁衍和车驾平安。宋代文献《梦粱录》也提到都城内外有“迎献马社”的仪式,仪仗隆重。
组织性质
宋代陕西地区军队中形成的民间互助团体,专门负责购买军马。据《宋史·兵志》记载,官方支付部分费用后,社内成员会共同集资补足差额,称为“马社”。
运作方式
成员多为广锐、劲勇等军种士兵,通过集体协作降低购马成本,增强军队马匹供应能力。这种组织形式体现了宋代军民结合的特色经济模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周礼》《宋史》等原始资料,或查阅网页中提到的《梦粱录》《校人》等典籍。
马社,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马字的部首是马,笔画数为3;社字的部首是⺻,笔画数为7。
马社这一词语的来源,最早可追溯到《尔雅》。在古代,马社指的是人们饲养马匹的聚居地,也可以指代养马的人群。
马社的繁体字为「馬社」。
在古代,马字的写法有一些变体形式,其中一种为「馬」。社字则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写法,与现代相似。
1. 这个农村马社养了许多优秀的赛马。
2. 马社的人们有着丰富的驯养马匹的经验。
马场、马厩、马商、马街、马车、马术
马厩、马场
马医、马贩、马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