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操 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覷。”《说唐》第四七回:“我亏了 定阳王 封我为先锋,日抢三关,夜劫八寨,杀得唐家亡魂丧胆。”
“亡魂丧胆”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wáng hún sàng dǎn,形容人因极度恐惧而惊慌失措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成语由“亡魂”(魂魄离体)和“丧胆”(失去胆量)组成,字面指魂魄和胆量都丧失,比喻人因受到极大惊吓而陷入极度恐慌。
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明代无名氏的《破天阵》:“杀匈奴亡魂丧胆,保家邦万载咸宁。”。其结构为联合式,通常作谓语或定语,含贬义,多用于描述对手或敌人被震慑后的状态。
近义词
与“丢魂丧胆”意义相近,例如:“伪军见我们登上船,吓得丢魂丧胆。”(张希平《雁翎队》)。
例句扩展
现代用法如:“敌军听到我方援军赶到,顿时亡魂丧胆,溃不成军。” 突显因恐惧导致的崩溃状态。
该成语通过夸张的意象,生动刻画了心理防线的彻底瓦解,常见于文学或历史叙述中,强调威慑力的效果。
《亡魂丧胆》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们因恐惧而心灵恍惚,胆怯不安。
《亡魂丧胆》这个词共有4个字,拆分部首为「亠、鬼、月、肉」。
其中,「亠」表示「头」部;「鬼」表示「魂」;「月」表示「丧」;「肉」表示「胆」。
拆分后,「亡魂丧胆」共有23画。
《亡魂丧胆》这个成语的源自于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其中描述了一个神秘而恐怖的场景。
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亡魂喪膽」。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为「亾魂丧胆」。
1. 他听到那个鬼故事后,吓得亡魂丧胆,一晚上都睡不着。
2. 战场上爆炸声隆隆,敌人亡魂丧胆,纷纷溃败。
亡魂、丧胆、亡魂之惧、丧胆如鼠
惊悸胆寒、心胆俱寒、胆寒心惊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捱捱儿炳麟触摸从婢大垂手大族电压颠趾抵达断机放想烽堡抚躬观成寒文猴子环泣昏昃艰苦卓绝建置镜沼进谢金雁冏彻举首勘鞠快阁良朋留迟流客柳浪龙腾虎踞马禁蚂蚁缘槐闷沉沉门贴命世之才冥徵木披闑内女须跑起来气管求福禳灾任臣饍宰审的勝談疏稾随波逐尘遂惔叹嘉探囊胠箧蔚蓝卧榻鼾睡忤奴下降庠学闲民习而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