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绳愆纠谬 ”。
绳愆纠缪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明确的规范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绳愆纠缪”指纠正过失,改正错误。“绳”意为纠正、约束;“愆”指过失、罪过;“纠”意为矫正;“缪”通“谬”,指错误、荒谬。整体强调对偏差行为的规正与整顿,常用于描述上级对下级的督导或自我修正的行为。
语出《尚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意为匡正过失,约束邪念。此句原为周穆王任命伯冏为太仆时的训示,要求其监督君王言行。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绳”为“约束”,“愆”为“过也”,印证其本义为“以准则纠正过错”。
多用于权威主体对下级的监督(如君主纳谏、领导督查),或自我修养中的反思修正。
引申至组织管理、司法监察等领域,如“制度重在绳愆纠缪”强调通过规则预防错误。
“举发及纠正过失。”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
“纠正过失。缪,通‘谬’。” [来源:辞源·第三册]
“绳:约束;愆:过错。指纠正错误。” [来源:中华书局版]
该词承载儒家“克己复礼”思想,体现中华文化对自律、责任与社会秩序的重视,至今仍是规范行为的核心用语之一。
“绳愆纠缪”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析:
拼音为shéng qiān jiū miù,意为“改正过失,纠正错误”。其中,“绳”指纠正,“愆”指过失,“纠缪”即纠正错误。
该成语最早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唐太宗曾评价两位重臣:“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徵之功也。” 这里强调魏徵在贞观年间辅佐皇帝纠正政事过失的作用。
“绳愆纠缪”强调对过失的修正,常用于政治、管理或道德层面,体现自我完善或他人监督的重要性。其历史典故和现代用法均突显积极意义。
白绢斜封拜门猜嫌齿牙爲祸抽纱垂首帖耳宕往颠翻二马虎二十四考中书令法案愤咤凫泛赋铭俯卧干泽缟纰歌风更法歌啸龟缩寒俊号啕洪德欢叫检计蕉纱假休金刚杵卷挛鞠草句群敂弦酷拟怜牙悧齿嶚嶢庐山真面谩天谩地面创民狱贫産青铜器丘墟群愿赛季三角眼煞强如神虑深秀虱蚁水葱邃殿胎膜铤金讬名完守葳蕤矹硉无其伦比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