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魏 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党长、里长、邻长的合称。《魏书·高祖纪下》:“初立党、里、邻三长,安民户籍。”《魏书·食货志》:“ 魏 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
(2).阴阳家指年月日之首。《隋书·艺术传·萧吉》:“《阴阳书》云:‘年命与岁月合德者,必有福庆。’《洪范传》云:‘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主王者。’经书并谓三长,应之者,延年福吉。”《隋书·艺术传·萧吉》:“而本命为九元之先,行年为三长之首,并与岁月合德。”
(1).三种长处。《旧唐书·刘子玄传》:“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宋 陆游 《史院书事》诗:“皇祖圣謨高万古,诸贤直笔擅三长。”
(2). 汉 郭笃 、 王宏 、 平陶 三人表字皆有“长”字,合称“三长”。 宋 马永易 《实宾录》卷三:“ 郭篤 字 长信 ,与从舅 扶风郡 王宏 字 长文 , 平陶 字 长材 相善,并知名,海内号 太原 有‘三长’焉。”
“三长”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指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的党长、里长、邻长合称,属于地方户籍管理制度。根据和:
唐代史学家刘子玄提出史官应具备的三种能力(见于和):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魏书》《旧唐书》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
《三长》是一个汉语词汇,它的意思是指三个长辈,即父亲、母亲和祖父。它表示家庭中的三位重要长辈。
《三长》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人”字旁,右边是“长”字旁。它的总笔画数是九画。
《三长》这个词源于古代文化中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强调了父母和祖父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繁体字中,《三长》的写法为「三長」。
在古代汉字中,对《三长》的写法有所不同。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古时候将《三长》写作「亼长」,其中的“亼”字表示人的形状,而“长”字表示长者、长辈。
1. 孝敬三长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 三长是家庭的主要支柱。
三长街、三长制度、三长教育
家长、尊长
晚辈、后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