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魏 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党长、里长、邻长的合称。《魏书·高祖纪下》:“初立党、里、邻三长,安民户籍。”《魏书·食货志》:“ 魏 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
(2).阴阳家指年月日之首。《隋书·艺术传·萧吉》:“《阴阳书》云:‘年命与岁月合德者,必有福庆。’《洪范传》云:‘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主王者。’经书并谓三长,应之者,延年福吉。”《隋书·艺术传·萧吉》:“而本命为九元之先,行年为三长之首,并与岁月合德。”
(1).三种长处。《旧唐书·刘子玄传》:“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宋 陆游 《史院书事》诗:“皇祖圣謨高万古,诸贤直笔擅三长。”
(2). 汉 郭笃 、 王宏 、 平陶 三人表字皆有“长”字,合称“三长”。 宋 马永易 《实宾录》卷三:“ 郭篤 字 长信 ,与从舅 扶风郡 王宏 字 长文 , 平陶 字 长材 相善,并知名,海内号 太原 有‘三长’焉。”
“三长”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其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常见释义:
指北魏基层官吏制度中的三种负责人
这是“三长”最核心的历史含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为加强地方管理、清理户籍和推行均田制,于太和十年(公元486年)采纳李冲建议,建立“三长制”。
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发赋税徭役。此制度取代了原先的宗主督护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来源参考:
指历法中的“三长”
在历法术语中,“三长”特指农历(阴阳合历)中为协调回归年(太阳年)与朔望月(太阴月)而设置的闰月周期规律。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象数”篇中提出“十二气历”构想时,提到了传统置闰法的“三长”:
十九年共有 12×12 + 7×13 = 144 + 91 = 235 个朔望月。这235个月被称为“朔实”,而十九年称为“章岁”。“三长”即指这种以十九年七闰为基本单位的置闰法则。
来源参考:
佛教术语
在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中,“三长”或“三长斋”指三种需要持守特定戒律(主要是过午不食)的较长时段,旨在精进修行、积累功德:
这三个月被认为与佛教重要因缘或护法神的职责相关,持斋功德尤为殊胜。
来源参考:
综上,“三长”一词需根据上下文确定其义:在历史领域特指北魏的邻长、里长、党长;在历法领域指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则;在佛教领域则指正月、五月、九月持守的斋期。
“三长”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指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的党长、里长、邻长合称,属于地方户籍管理制度。根据和:
唐代史学家刘子玄提出史官应具备的三种能力(见于和):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魏书》《旧唐书》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
白汉稻白罽裘八路军抱厦厅报嗣表壮不如理壮残滓车险痴求纯钧黨棍对号发悟匪朝伊夕蜂出泉流風生爐福事甘埚梗沮和怿建春兼毫贱值蟭螟娇啼浇筑劫道羁縻卫所惊怀祲寻激抮刻吏恳祈克丝两都令公香礼重马力昧蔽配布漂凉带刺迁思回虑秦邮帖秋明曲几软骨农三揖三让三招两式韶粉麝脐香实致束理台榭堂邑田表田垟退讬微辩诬夸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