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吏的意思、刻吏的详细解释
刻吏的解释
酷吏。 宋 秦观 《国论》:“屏弃姦臣,投窜刻吏。”
词语分解
- 刻的解释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书本)。刻石。刻字。刻板。刻舟求剑。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五点一刻。 时间:此刻。即刻。顷刻(极短时间)。时刻。刻不容
- 吏的解释 吏 ì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从汉语词典角度解释,“刻吏”一词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但在古汉语语境中可拆解其构成字义进行理解:
-
“刻”的含义:
- 本义与引申义: “刻”的本义指用刀具在物体上雕凿出痕迹或文字(如雕刻、刻字)。引申义包含:
- 苛刻、严酷: 形容待人处事严厉无情、不宽容(如刻薄、刻毒)。
- 深入、深切: 形容程度深(如深刻、刻苦)。
- 时间单位: 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为一百刻(与现代15分钟一刻不同)。
- 在官吏语境下的侧重: 当“刻”用于形容官吏时,主要取其“苛刻、严酷” 的引申义,指官吏执法或行政时手段严厉、缺乏人情味,甚至残酷。
-
“吏”的含义:
- 泛指: “吏”在古代指官员、官吏,通常指职位较低的官员或官府中的办事人员(与“官”相对时,“官”指有品级的官员,“吏”指具体办事的胥吏)。
- 职能: 吏负责执行法令、处理文书、管理具体事务等。
-
“刻吏”的合成含义:
- 结合“刻”与“吏”的含义,“刻吏”可理解为执法严苛、手段残酷、缺乏仁恕之心的官吏。
- 这类官吏往往以严刑峻法治理百姓或处理案件,可能表现为滥用刑罚、盘剥百姓、不通情理。其形象与“酷吏”相近,常带有贬义色彩。
权威辞书参考依据:
- “刻”的释义: 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辞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对“刻”字的解释,均包含“苛刻、严酷”义项。
- “吏”的释义: 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等,对“吏”作为“官吏、官员”的解释清晰明确。
- “刻吏”的构词逻辑: 虽未在主流大型辞书中直接列为独立词条(更常见的是“酷吏”),但其含义可通过构成语素的常用义项组合推知,符合古汉语构词规律。类似形容官吏严酷的词语如“酷吏”、“严吏”等均有明确记载和使用。
结论:
“刻吏”意指古代那些执法行政手段严酷苛刻、缺乏宽仁 的官吏。其核心在于强调官吏行为的严酷性(刻) 与其官吏身份(吏) 的结合。该词反映了对官吏滥用权力、施行苛政行为的批判。
网络扩展解释
“刻吏”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角度解释:
一、基本含义
-
形容官员刻板、不知变通
由“刻”(刻板)和“吏”(官员)组成,指官员办事僵化、缺乏灵活性,仅机械遵循规定,不善于创新。
例如:批评官僚主义作风时,可用此词形容墨守成规的官员。
-
酷吏的别称
部分文献(如宋代秦观《国论》)中,“刻吏”被解释为“酷吏”,即执法严苛、手段残酷的官吏。
例如:“屏弃奸臣,投窜刻吏”中的“刻吏”即指严酷的官吏。
二、使用场景与出处
- 适用语境
- 批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 描述工作中过于拘泥细节、缺乏变通的行为。
- 典故争议
有说法称其源自《史记·刺客列传》中李悝的故事,但此说法缺乏明确文献佐证;而“酷吏”义项则明确出自宋代秦观《国论》。
三、补充说明
- 词义辨析
“刻板”与“严酷”两种解释可能因语境不同而产生差异,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 近反义词
近义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反义词:灵活变通、随机应变。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国论》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嗷嗷百炼刚半死不活北美自由贸易区摽梅拆伙撤棘綢绎吹吹当税单桓担惊啖舐顶珠动销感人肺腑歌咢工役皓纱横草不拏,竖草不拈黄陵曲鉴定人降问激丹戟盾桀骜难驯截髢孑遗生物京音大鼓仅见卡扼空洒洒老实罗力度零丁孤苦淋润詈侮立足之地陆驰磨床莫知所为泡花气不平清俊青林黑塞沙窝省谕岁漕苏黎世谡谡覃覃田圻徒涉捖摩倭螺无羣下甲宪式校讐小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