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羁縻卫所的意思、羁縻卫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羁縻卫所的解释

明 代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就其地分任归附的各族首领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以加强中原与边疆地方的关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羁縻卫所是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可从汉语词源和制度演变两个层面解析。"羁縻"本义为系联、牵制,《说文解字》释"羁"为"马络头也","縻"为"牛辔也",后引申为笼络控制之意。该制度始见于唐代,至明代发展为"羁縻卫所制",即中央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军政机构,委任当地首领为都督、指挥使等官职,实施"以夷制夷"的间接管理模式。

制度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世官其职,世守其土",允许首领世袭职位并保留原有社会组织;二是"因俗而治",不强行推行中原律令;三是"朝贡互市",通过经济往来强化政治隶属。典型例证如明朝在东北设立的奴儿干都司,其下辖384个卫所管理女真各部,既维护边疆稳定又降低治理成本。

该制度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华夷之辨"的政治智慧,其影响延续至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前,在《明史·地理志》和《中国边疆经略史》等典籍中均有详实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羁縻卫所是明朝在边疆地区推行的一种特殊行政管理制度,旨在通过“因俗而治”实现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羁縻卫所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在边疆非主体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机构,通过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都指挥、千户等官职,授予世袭权力,管理辖区内的军政事务。其核心是“以夷治夷”,既保持中央权威,又尊重地方自治传统。

二、设置背景与目的

  1. 巩固边疆统治:明朝为减少边疆叛乱风险,在东北、西北等地区(如奴儿干都司、哈密卫)设立羁縻卫所,分散管理少数民族势力。
  2. 延续羁縻政策:继承汉唐以来的羁縻传统,结合元代土司制度,但更强调军事与行政结合,与西南土司制形成南北差异。

三、管理特点

四、与土司制度的区别

对比项 羁縻卫所 土司制度
适用地区 东北、西北边疆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机构性质 军事与行政结合(卫所体系) 以行政为主(府、州、县)
控制强度 更松散,依赖部族首领 相对紧密,设流官监督

五、历史作用

  1. 稳定边疆:通过笼络首领减少冲突,维护明朝北部边疆长期稳定。
  2. 促进融合:加强中原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融合。
  3. 奠定治理基础:为清代“改土归流”和现代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历史经验。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卫所案例(如奴儿干都司、乌斯藏都司),可参考《明史》或相关边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财如命安全玻璃鳌抃奥林匹克格言爆玉米花避劫兵纪部下常事长天大日钞肚皮晨缨纯儒错角狄香洞合蜚挽钢锯隔子纥突邻鸿龙晦蒙胡蔓草涧溪毛家宅结缆精景九劫考绩幽明渴睡拉杆子棱锐辽渖猎辇龙火陆机雾冒饷抹一鼻子灰钤束齐东怯色酋健秋井泉石泉涌任器热情散寒洒然绳墨诗婢兔毛僞饰文章无梁桶乌鸟无巧不成话险人先嗣兮甲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