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挠,干扰。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记钱江事》:“﹝ 钱江 ﹞作讨罪檄文,传示遐邇。当事者闻之,以其梗沮大局,祸且不测,亟逐之出境。”
“梗沮”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梗(gěng)
沮(jǔ)
该词出自清代王韬的《瓮牖馀谈·记钱江事》,多用于描述对计划、行动的干扰行为,含贬义。例如:“作讨罪檄文,传示遐邇,当事者以其梗沮大局,遂逐之。”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清代文献原文。
梗沮(gěng jǔ),又称为梗塞、梗塞沮丧,是指因遭遇挫折、困难或失意而产生的沮丧、压抑的情绪。
梗字的拆分为木字旁和更字旁,木字旁作为部首,表示与植物有关,更字旁表示声音,整个梗字由6个笔画组成。沮字的拆分为水字旁和巨字旁,水字旁作为部首,表示与水有关,巨字旁表示形状,整个沮字由9个笔画组成。
梗沮一词最早见于《晋书·谢安传》中,用以描述谢安因受到排挤而心情沮丧。梗沮一词随后逐渐被广泛使用,用来表示失望、困惑以及遭遇挫折后的消极情绪。
梗沮的繁体字为「梗沮」。
在古代写法中,梗字与现代相同,沮字的旧字形为「沮」,水字旁的右侧为「巨」,整体结构与现代相似。
1. 他在事业上一次次遭受挫折,日渐梗沮。
2. 考试成绩不如预期,令他感到梗沮。
梗急(指遭遇困难与挫折后感到焦虑)、梗阻(指因外界原因导致进程受到阻碍)。
沮丧、失望、郁闷。
振奋、激励、欣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