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胁的意思、驱胁的详细解释
驱胁的解释
亦作“ 驱脇 ”。亦作“駈胁”。驱使胁迫。 唐 陆贽 《普王荆襄江西等道兵马都元帅制》:“驱胁丁壮,暴骸於原野;攘夺羸老,转死於沟壑。” 明 屠隆 《昙花记·木侯夜逃》:“小鬼乃 临洮 人氏,身充禁军,被叛贼 朱泚 駈胁从乱。” 清 薛福成 《赠资政大夫前兵部侍郎广西巡抚壮节邹公行状》:“ 陆公 退入 金陵 ,贼驱脇益众。”
词语分解
- 驱的解释 驱 (驅) ū 赶牲口:驱马。驱策。驱驰。 赶走:驱动。驱赶。驱寒。 强行、逼迫:驱使。驱遣(a.强迫;b.赶走;c.消除,排除情绪)。 快跑:并驾齐驱。先驱。前驱。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
- 胁的解释 胁 (脅) é 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胁下。 逼迫恐吓:胁迫。威胁。裹胁。胁持。胁从。 收敛:胁肩谄笑(收缩肩膀,强为媚悦之颜,形容谄媚人的丑态)。胁肩低眉(低三下四的样子)。胁肩累(噄 )足(形容
网络扩展解释
“驱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ū xié,其基本含义是用强力或威胁迫使他人改变态度或行为,可理解为“驱使胁迫”。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驱胁由“驱”(驱使)和“胁”(威胁)组合而成,指通过暴力、威胁或强迫等手段达到目的。
- 在古汉语中,也写作“驱脇”“駈胁”,含义相同,如唐代陆贽的文献中提到“驱胁丁壮,暴骸於原野”。
2.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被迫接受条件或违背本意改变行为,例如:
- 因威胁而做出决定(如被叛贼胁迫参与动乱);
- 在强大压力下屈服(如战争中被强迫参战)。
3.补充说明
- “胁”的本义为腋下部位,引申为“威胁”;“驱”则强调主动施加压力或强迫行动。
-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普王荆襄江西等道兵马都元帅制》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驱胁》的意思
《驱胁》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驱逐、驱赶、逐出。通常用于形容将某人或某物强制移开或排除出某个范围。
拆分部首和笔画
《驱胁》的偏旁部首是马(马字旁),而它的整个字由17个笔画组成。
来源和繁体
《驱胁》属于简体字,它的繁体形式为「驅脅」。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驱」的古体写法是「攴」,而「胁」的古体写法是「胹」。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驱胁」。
例句
1.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驱胁那些非法滞留者离开国境。
2. 据说有人试图驱胁村中的野狼。
组词
驱赶、驱离、驱散、逐出。
近义词
驱逐、赶走、排除。
反义词
容留、容纳。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