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囚的意思、徒囚的详细解释
徒囚的解释
囚徒。《隋书·刑法志》:“ 旷 又告少卿 赵绰 滥免徒囚,帝使信臣推验,初无阿曲。”
词语分解
- 徒的解释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 只;仅仅:家徒四壁。 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党徒。 人(多指坏人):匪徒。暴
- 囚的解释 囚 ú 拘禁:囚禁。囚车。囚牢。 被拘禁的人:囚犯。囚徒。死囚。囚首垢面。 笔画数:; 部首:囗;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徒囚,汉语复合词,由“徒”与“囚”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被判处徒刑并囚禁的犯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
- 徒: 本义指步行,引申指服劳役的刑罚。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徒”是一种刑罚,指强制犯人在一定期限内服劳役(如筑城、造桥、煮盐、冶铁等),兼具身体刑与劳役刑的性质。徒刑有刑期长短之分,如唐律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 囚: 本义指拘禁、关押。作名词时指被拘禁的人,即囚犯。
- 徒囚: 因此,“徒囚”即指被判处徒刑并因此被囚禁服劳役的犯人。它特指因犯徒刑罪而被监禁并强制劳动的罪犯群体。
-
历史背景与法律语境:
- “徒囚”一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尤其是史书、律法或政论文章中,用以指代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徒刑的人。
- 徒刑是中国古代“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是仅次于流刑的重刑。徒囚通常被集中关押在特定的监狱或劳役场所(如牢城、矿场、官营作坊等),在监管下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 其地位低下,人身自由受到严格限制,生活条件艰苦,是古代社会中被边缘化和惩罚的对象。
-
古籍例证:
- 《新唐书·卷五十六·志第四十六·刑法》 记载:“居作者著钳若校,京师隶将作,女子隶少府缝作。旬给假一日,腊、寒食二日,毋出役院。病者释钳校、给假,疾差陪役。谋反者男女奴婢没为官奴婢,隶司农,七十者免之。凡役,男子入于蔬圃,女子入于厨膳。流移人在道疾病,妇人免乳,祖父母、父母丧,男女奴婢死,皆给假,授程粮。非反逆缘坐,六岁纵之,特流者三岁纵之,有官者得复仕。徒囚呼叫,家人辞诀,昼夜不绝,闻者酸伤。” 此段描述了唐代徒刑犯(徒囚)的劳役内容、管理制度以及其悲惨境遇。
- 《宋史·卷一百九十九·志第一百五十二·刑法一》 记载:“初,太祖尝决系囚,多得宽贷。而开封妇人杀其夫前室子,当徒二年,帝以其凶虐残忍,特处死。至是,有泾州安定妇人,怒夫前妻之子妇,断其喉而杀之。乃下诏曰:‘自今继母杀伤夫前妻之子,及姑杀妇者,同凡人论。’庆历间,又诏徒囚呼冤许家人代诉。” 这里提到“徒囚”有呼冤的权利,并允许家人代为申诉。
-
引申与关联:
- “徒囚”常与“流人”(被判处流放的犯人)并称,泛指被处以徒刑或流刑的重罪犯人。
- 该词反映了古代刑罚制度的残酷性以及底层罪犯的悲惨命运。
引用参考来源:
- 核心释义与历史背景:基于《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徒”、“囚”及“徒”作为刑罚的释义,以及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关于古代刑罚制度的论述。
- 古籍例证:
- 《新唐书·刑法志》:来源自中华书局点校本《新唐书》。
- 《宋史·刑法志》:来源自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
网络扩展解释
“徒囚”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ú qiú,其核心含义指囚徒,即被关押的犯人。以下是不同角度的解释和用法:
一、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
根据《隋书·刑法志》记载,“徒囚”在古籍中多指被囚禁的犯人,例如:“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囚,帝使信臣推验,初无阿曲。”。
- “徒” 可拆解为“步行”“空”“仅”等义,此处强调“被束缚”的状态。
- “囚” 指被拘禁的人。
-
引申比喻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比喻“白白困在囚室中,没有任何出路”,形容人陷入困境无法脱身。例如:“华年志未酬,摘句换徒囚。”
二、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古代司法案例中的犯人,如《隋书》中的记载。
- 现代语境:可引申用于比喻受困于某种不利环境(如职场、情感等)而难以解脱的状态。
三、相关词汇
- 近义词:囚徒、阶下囚、南冠楚囚(典故)。
- 反义词:自由人、逍遥者。
四、注意事项
不同来源对“徒囚”是否为成语存在分歧,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隋书》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盘邦土不生不灭瞠目结舌酬庸当真假颠趾谛定蝶魂诋讦抵虚斗头防限肥头胖耳讽书絓结贯铁圭田浩然黑煤衡梁后会有期混听火具江蓠金匮石室吉月喟叹盔子苦役拦告磊瑰不羁粮仗礼典赂献埋线南离抛塼帕头贫贱不能移曲躬日崩刹海噬逆肆眚送走贪夫通健通涂宛缛围子毋盐香桶儿显剧涀水仙种谐辑系马矖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