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妄言;胡说。《汉书·张禹传》:“新学小生,乱道误人,直无信用。”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不过有谁提议把他俩的命运结合到一块,她便觉得这人是瞎说乱道。”
(2).用以谦称自己的作品。 宋 欧阳修 《答连职方书》:“乱道《思颖诗》一卷,粗以见志,闲中可资一噱。” 宋 欧阳修 《与梅圣俞书》:“有乱道一两首在 谢 丈处,为无人写録得也。 圣俞 略与臧否之。”
(3).旧时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和理论。《明神宗万历实录》卷三六九:“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乱道(luàn dào)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依据权威词典及文献释义整理如下:
胡言乱语;悖离正理
指言语荒谬、违背常理或儒家正统思想。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9卷,第1203页。
例:《论语·阳货》中“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的“乱雅乐”,即暗含“以邪乱正”之意,与“乱道”的悖理义相通。
扰乱社会秩序或道德准则
强调行为或言论破坏既定规则、伦理纲常。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15页“乱”字条。
例:《汉书·礼乐志》载“诸侯乱道”,指诸侯违背礼制、破坏政治秩序。
方言中表“胡说”的口语用法
现代汉语中常见于北方方言,直接指代“瞎说”“无根据的言论”。
来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乱道”词条。
“乱”本义为“治理丝线”,引申为“无秩序”;“道”指“法则、正道”。二字组合后,从字面可解为“破坏正道”。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乱”字注:“治也。从乙。乙,治之也。”
明清小说中高频出现口语化用法,如《红楼梦》第三十四回:“薛蟠道:‘你只会怨我乱道,难道你没错么?’”
“乱道”更强调对正统或规则的破坏性,含道德批判色彩;“胡说”侧重言语无逻辑,贬义程度较轻。
来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张志毅,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12页。
“乱道”兼具古汉语的伦理批判与现代方言的斥责功能,其核心始终围绕“违背常理、破坏秩序”展开,是汉语中承载文化规训意义的重要词汇。
“乱道”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妄言、胡说
指没有根据或不负责任的言论。例如:“不可乱道他人长短”(、)。《汉书·张禹传》中提到“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强调错误言论的误导性()。
谦称自己的作品
古人用来自谦,表示自己的作品不够成熟。如宋代欧阳修在《答连职方书》中称自己的诗作为“乱道《思颖诗》一卷”(、)。
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
特指与主流思想相悖的理论或观点。例如明代文献记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指异端学说对社会的影响(、、)。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涉及文献解读需参考权威注释。
败悔半死边县曹事蟾蜍宫螭蛟持牢舛駮垂青刍言凑聚存车线诞敷倒三颠四二明恶头儿负博钢板敢莫耕三余一鬼丑归根到底贵名憨痴河润泽及红叱拨恢缵肩从齿序浆家纪律赆敬进士棘围姬媵撩碧里司瘰串忙刼懋扬牛鼎烹鸡乾噎磬浄热疾任土日新月异杀鸡取蛋沙门岛山公适志束物松毛索解锁炼擿植索涂土铏遐奥先公后私显秩遐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