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蹂蹈的意思、蹂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蹂蹈的解释

犹践踏。 汉 王充 《论衡·佚文》:“蹂蹈文锦於泥涂之中,闻见之者莫不痛心。” 王西彦 《寻常事》:“外面风刮得愈来愈大,风脚像狂人一般,突突地在茅棚上面蹂蹈着。”参见“ 践踏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蹂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践踏、摧残,带有强烈的暴力与破坏色彩。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与字源

  1. 基本含义

    "蹂蹈"由"蹂"与"蹈"复合而成:

    • 蹂:《说文解字》释为"践也",本义为用脚踩踏,引申为暴力摧残(如"蹂躏")。
    • 蹈:《说文解字》释为"践也",本义为踩踏、遵循(如"循规蹈矩"),但组合后强化暴力意味。

      二字叠加后,词义更重,强调反复、粗暴的践踏行为,常见于描述战争或暴行(参考《汉语大词典》)。

  2. 引申义

    在古籍中常比喻对土地、人民或精神的残酷压迫,如:

    "铁骑蹂蹈,千里丘墟。"(《汉书》注引古战记)

    此处指军队铁蹄践踏,致田园荒废(参考王力《古代汉语》)。


二、古籍用例及引申义

  1. 战争场景

    常见于史书描写战乱:

    • 《后汉书·董卓传》:"卓纵兵蹂蹈宫室,掠取财物。"

      指董卓士兵肆意践踏宫殿,掠夺财物(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2. 自然破坏

    少数文献借喻自然灾害:

    • 清代方志《江南通志》:"洪水蹂蹈田畴,民无所食。"

      以"蹂蹈"形容洪水肆虐农田(参考《中国地方志集成》)。


三、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属生僻古语,现代汉语多改用"践踏""摧残""蹂躏"等替代。仅见于研究古籍、历史文学或特定修辞语境,如:

"文明在战火中惨遭蹂蹈。"(仿古修辞用法)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
  3.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
  4.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5.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蹂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发音:róu dǎo(注音:ㄖㄡˊ ㄉㄠˇ)
核心含义:指践踏、踩踏,常用于描述对事物的物理性破坏或精神层面的摧残。

二、用法与语境

  1. 物理层面的践踏
    如汉朝王充《论衡·佚文》中的例句:“蹂蹈文锦於泥涂之中”,形容将精美锦缎踩踏到泥泞里,突显对珍贵事物的破坏。
    现代作家王西彦在《寻常事》中描述狂风“蹂蹈茅棚”,则指自然力量对物体的猛烈冲击。

  2. 抽象意义的摧残
    该词可引申为对规则、文化或道德的无视与破坏,例如“蹂蹈传统”比喻对文化遗产的粗暴对待。

三、相关说明

四、来源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办济罢懦卑薄辨位比讽伯赵布挥长府重数椎胸跌足此者达通大众文化低标号抵瑕东转西转短主簿風匣负媪氟塑料高菓子茶功缌鬼蒟蒻还租皓溔怀古伤今荒寂铰刀径絶隽远刻碎款附老瓢礼用屡试屡验毛边纸冥瞽浓酾旁门歪道陪乘屏风迭泼黛愆负铅粒千辛万苦求艾犬犹儿柔立乳牙沈谢四天王搜遗逃絶腾嬉停僮文词吾家麒麟五音士显严西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