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mple on;tread upon] 踩踏,践踏
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踩踏。《史记·项羽本纪》:“ 王翳 取其头,餘骑相蹂践争 项王 ,相杀者数十人。”《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八》“是月丙子,葬於 雍陵 ”注引《五代史补》:“ 庄宗 好猎,每出,未有不蹂践苗稼。” 戴望舒 《等待》诗:“仿佛是大地的一块,让铁蹄蹂践。”
(2).侵扰;扰乱。 宋 苏轼 《答李琮书》:“更番出兵,以蹂践 乞弟 族帐,使春不得耕,秋不得穫。”《金史·术甲臣嘉传》:“有詔蹂践 宋 境上,毋深入。” 明 梁辰鱼 《红线女》第二折:“你看这壁厢那壁厢许多外宅儿好睡哩,待我蹂践他一番。” 清 方还 《旧边诗·宁夏》:“膏腴昔日称蕃庶,蹂践连年尽草莱。”
“蹂践”是一个动词,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踩踏、践踏
指用脚强力踩压或破坏某物,常用于描述暴力、战争等场景中对人或物的摧残。例如:
侵扰、扰乱
引申为对土地、生活等的破坏。例如:
“蹂践”强调通过强力踩踏或侵扰造成破坏,兼具物理与象征意义。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常见于历史、文学及社会批判领域。
《蹂践》是一个动词词汇,意为踩踏、践踏、摧残、虐待,特指对待弱小无辜者或某一事物进行残害和侮辱。
《蹂践》由部首[⺍]和部首[⺈]组成,共有16画。
《蹂践》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庄子·天运篇》中:“天运曰:‘蹂践众生合术也。”意为天地运行的法则,踩踏了众生。
《蹂践》的繁体字为「蹂踐」。
在古时候,与现代汉字相比,《蹂践》的写法可能存在一些差异。然而,具体的古代写法目前无法确定。
1. 那个暴君蹂践百姓,使他们流离失所。
2. 这个贫困地区常常被外界蹂践,缺乏发展的机会。
蹂践者、蹂践虐待、蹂践伤害、蹂践羞辱
践踏、虐待、摧残、侮辱、欺凌
保护、尊重、爱护、关怀、呵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