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孤踪 ”。1.孤单。 明 杨慎 《存殁绝句·安公石》:“一疾缘医误,孤踪住世慵。”《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今臣以孤踪,动輙掣肘,将安用之?”《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见他孤踪,时常煨了茶送在他房里,陪着説话到一二更天。”
(2).孤独的踪迹;前人遗迹。 明 王世贞 《鸣凤记·林遇夏舟》:“黄沙边地,孤踪久淹滞,霜径秋容老。”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寂寞遥天战玉龙,板扉人不到,掩寒松。路迷樵径断孤踪,修竹里,一缕炊烟浓。”
见“ 孤踪 ”。
“孤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孤单的状态或心境
指个体因缺乏陪伴或归属感而产生的孤独感。例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回中,老和尚因见对方“孤踪”,便常陪伴聊天至深夜。
孤独的踪迹或前人遗迹
多用于文学语境,形容人烟罕至的路径或历史遗留的痕迹。如明代王世贞诗句“路迷樵径断孤踪”,描绘荒僻小径的寂寥景象。
近义词如“孤寂”“孑然”,反义词如“群聚”“喧闹”。需注意语境差异,例如“孤踪”更侧重空间或行迹上的孤独,而“孤寂”偏重心理感受。
孤踪(gū zōng)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孤”意为独自、独立,表示与他人分离或单独存在;“踪”意为脚印、痕迹,表示跟随或追踪的轨迹。因此,“孤踪”的意思是独自追踪或追随。
“孤踪”的首部为“孟”,意为一个人,也用于形容人独自行动。踪部为“足”,表示与脚有关。根据《康熙字典》,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
孤: 部首一:一、丨、厂 口
踪: 部首足:走、 足、 ⻊、⻊/十
“孤踪”一词源于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以描写侠客、英雄或孤胆英雄为主题的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在这些小说中,主人公常常独自行动,追踪敌人或追寻自己的目标。
繁体字中,"孤"字与简体字相同,而"踪"字采用了更加繁琐的形式,由兩部分組成:辶(表示走)和踪。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孤"字的写法为"塚",其中三个横笔画形成了顶部的“口”字形态。而"踪"字的古代写法为"蹤",其顶部是一个小框,象征两只足的印迹。
1. 他一个人孤踪西行,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
2. 这名侦探用精湛的技巧追踪罪犯的孤踪。
组词:同义词继承、独行
近义词:独自追踪、独行
反义词:众踪、群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