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ke pottery and smelt metal]∶烧造陶器、冶炼金属
(2) [mould;cultivate;exert a favurable influence on sb.]∶比喻对人的性格和思想进行培养
(1).陶工和铸工。《墨子·节用中》:“凡天下羣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孟子·滕文公上》:“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2).谓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荀子·王制》:“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斵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明史·职官志一》:“虞衡典山泽採捕陶冶之事。”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技艺院者,汽机、电报、採矿、陶冶、製炼、织造等事。”
(3).制作和烧炼(陶瓷器)。 清 朱琰 《陶说·陶冶图说》:“由内廷交出陶冶图二十张,次第编明,为作图説,进呈御览。”
(4).陶铸。教化培育。《汉书·董仲舒传》:“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 颜师古 注:“陶以喻造瓦,冶以喻铸金也。言天之生人有似於此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 * 》:“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清 唐孙华 《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五:“陶冶发性灵,金玉出顽矿。” ********* 《抗战以来》二二:“这伟大时代的洪炉,陶冶了多少 中国 现代的青年战士,陶冶了多少 中国 未来的青年战士!”
(5).谓怡情养性。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至於陶冶性灵,从容讽諫,入其滋味,亦乐事也。”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陶冶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动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外在环境的熏陶与内在修养的结合,对人的思想、性情、品格进行潜移默化的塑造与提升。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本义溯源
源自古代制陶与冶金工艺:“陶”指烧制陶器,“冶”指熔铸金属(《说文解字》)。两者均需精细控制火候与环境,引申为通过外部条件精心培育内在品质。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现代释义
例: “山水之美足以陶冶性情。”
例: “文学艺术能陶冶人的审美能力。”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多用于精神层面(性情、情操、品格),偶见于技能培养(如“陶冶工匠精神”)。
常与“情操”“性情”“心灵”等抽象名词组合(例:陶冶道德情操),凸显精神层面的升华。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 以制陶比喻文学构思需沉静心境。
“礼乐者,先王所以陶冶人之具。” —— 强调礼乐对人格的教化作用。
来源:《文心雕龙译注》(中华书局),《王安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词语 | 侧重点 | 差异 |
---|---|---|
熏陶 | 环境长期渗透 | 更强调被动接受影响 |
陶冶 | 主客观结合的塑造过程 | 含主动修养与被动浸润双重意味 |
教化 | 系统教育感化 | 偏重制度性、目的性引导 |
来源:《汉语近义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素质教育注重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品格。”(《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自然环境被证实具有“陶冶效应”(Restorative Effect),可缓解心理压力(环境心理学研究,中国心理学会)。
参考文献实体书来源(无可靠在线链接时建议纸质文献):
“陶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áo yě,具有以下多层次的解释:
原义
指烧制陶器 和冶炼金属 的工艺过程,属于古代手工业生产的重要技术。这一含义源于其词源中的“陶”(制陶)与“冶”(冶金)的结合。
比喻义
引申为对人的思想、性格或情操进行培养与塑造,强调通过环境或艺术等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陶冶情操”“陶冶心灵”。
“陶冶”一词从具体工艺发展为抽象的人文概念,体现了汉语词汇从物质生产到精神涵养的文化延伸。需根据语境区分其具体与抽象含义。
傲肆白侯饱腹保界背褡边符表裘币物笔性长恶不悛谗嗾斥远酬报楚王萍单耗打退堂鼓电视专题片點絢断割亸懒夺人丰秩肤色蝠蛇刚酷根统官老爷股骨翰毛豪胆合并症怀抱黄褐侯间不容缕荐陈鸡黄讥视积愚军具苛政恐慌万状枯髅楞头呆脑骂题妙像冥邈墨债山积内蕴膨胀系数劝导荣览三两散轶善听绳伎水怒无生之学西东吸溜疏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