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儒服的意思、儒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儒服的解释

(1).古代儒者的服饰。《礼记·儒行》:“ 鲁哀公 问於 孔子 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 孔子 对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长居 宋 ,冠章甫之冠。 丘 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 丘 不知儒服。’” 郑玄 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泛指读书人的服装。 清 卓尔堪 《从军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换戎装。” 丁玲 《母亲》:“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

(3).谓作为儒生。 明 李贽 《答邓明府》:“居士向日儒服而强谈佛,今居佛国矣,又强谈儒。”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儒服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结合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中的用例可详细阐释:

一、基本定义

  1. 古代儒者的专属服饰
    特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穿戴的服装,以宽大袖口(逢掖之衣)和章甫冠为特征。据《礼记·儒行》记载,孔子在与鲁哀公对话中提及儒服的地域差异,强调服饰需适应居住地的习俗。

  2. 泛指读书人的衣着
    后世逐渐演变为对文人服饰的统称。例如清代卓尔堪《从军行》中“上堂仍儒服”的描写,以及丁玲作品中“儒服儒巾”的少年形象,均指代读书人的日常装束。

  3. 儒生身份的象征
    引申为以儒家学者自居的状态。明代李贽在书信中以“儒服”比喻自己曾以儒生身份探讨佛学,后转为佛学立场。


二、历史典故与文学用例


三、文化意义

儒服不仅是衣着,更承载着学识象征与身份标识的双重功能。其宽大设计体现儒家“礼”的包容性,而历代文人通过“儒服”意象表达对学问的追求或身份转变,如李贽的自我反思。

(注:详细文献考证可参考《礼记》《史记》等古籍,或查阅、4、5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儒服的意思及其拆分部首和笔画

儒服这个词是由“儒”和“服”两个字组成的,其中“儒”字是由人字旁和而字旁组成,总计有14个笔画;而“服”字则是由月字旁、巾字旁和弓字旁组成,总计有8个笔画。

儒服的来源及繁体字形

儒服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指的是儒家学派的衣着风格和规范。在古代,儒家学说被认为是国家的正统学派,因此儒家学者的衣着在社会中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繁体字形中,“儒”字的左边增加了一点,形成了“嚞”字,而“服”字的右边则增加了一个“弖”字。这些变化体现了繁体中对字形的扩展和演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对儒服的影响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这也影响了儒服词的书写。古时候,人们书写“儒服”时,常采用篆书或隶书的形式,笔画形态与现代略有差异。

儒服的例句

1. 他穿着整洁的儒服,在会场上庄重而端庄地发表演讲。

2. 这家博物馆陈列着古代儒服,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与儒服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与儒服相关的组词:儒学、儒教、儒冠、儒者。

儒服的近义词:儒袍、儒衣。

儒服的反义词:野服、俗服。

别人正在浏览...

岸帻褒禅山宝床暴令宝装跸道碧遥遥拨乱反正材贡侧楸创优踔踸漼错促轸打差电笔黩伦蜂狂蝶乱给与涵泳画地滑乱解会景序禁咒军锋开叉开花结果开山祖师磿室六州驴友牦靬冒絮面没罗迷媚纳粮南氏孽相俳优颇梨岥岮凄歌起骒寝讹穷崖绝谷邛遇弃席全简融资始末衰衰吐文图写徒众威施相坚獮猴江纤魄邪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