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即鼠曲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鼠曲草》:“鼠耳,言其叶形如鼠耳,又有白毛蒙茸似之,故北人呼为茸母。”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诗话·茸母孟婆》:“ 宋徽宗 在北虏,清明日诗曰:‘茸母初生认禁烟,无家对景倍凄然。’”
茸母,汉语词汇,特指初生的草芽,尤指春草嫩芽。其释义与语源如下:
指初生嫩草,常作为春日自然景象的象征。古诗词中多借“茸母”描绘早春草木萌发之态,传递生机盎然之意。
词源演变
“茸”本义为草初生细软貌(《说文解字》:“茸,草茸茸貌”),“母”表滋生之意,二字合成后强化草木初生属性。北宋《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释义为“草芽”。
文学典例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茸母初生,占春候于农谚”,反映古人以茸母萌发为春耕物候标志。元代袁桷诗“茸母连枝绿未齐”更以意象化表达凸显其纤嫩形态。
作为农耕文明符号,“茸母”承载自然时序感知,常见于节气诗词。其语义衍生体现汉语“以微见著”的认知传统——通过细微生命体映射季节更迭与天地生机。
权威参考来源
- 释义依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第9卷,页731
- 文献例证:《东京梦华录校注》(中华书局,2006)卷六“立春”条
- 语义分析:《汉语植物词语考释》(语文出版社,2013)页188-189
“茸母”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植物名称(主要含义) 指鼠曲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该解释源自古代文献记载:
比喻义(较少见) 有资料称其作为成语,由“茸”(柔软)和“母”组合,比喻母亲对子女的慈爱如绒毛般温暖。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传。
建议注意:在古籍或文学作品中,“茸母”多指鼠曲草;若现代语境中用于形容母爱,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属于创新用法。
包袱底悖乱本朝鳖盖子禀知补冶士不追既往残伐冲阳愁惨辍然出气雌絃丛冗村行东窗消息对比效应遁晦返潮放白鸽讽世妇公篙橹更卒乖分诡号諕死魂魄货贿荐告即即足足径迹鸠兵鬣鬁六相逯逯茅卜梅黄雨俛卬谋虑热劲慑惴时宪书拾萤顺风扯帆松畹廋蔽所长天杭铁榜贴靠童稚吞纵汪踦卫国完盛无害雾喷祥河辍水笑料叶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