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ild]∶儿童
童稚般的举动
(2) [childishness]∶稚气;幼稚
(1).亦作“ 童穉 ”。儿童;小该。《后汉书·邓禹传》:“父老童穉,垂髮戴白,满其车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况其庶士,冀以自达者哉?” 唐 刘长卿 《送姨子弟往南郊》诗:“别时两童稚,及此俱成人。” 宋 王安石 《和农具诗》之十四:“岂此卖餳人,吹簫贩童穉。” 郭沫若 《文艺论集·波斯诗人莪默伽亚谟一》:“不识不知的童稚,醉生梦死的俗人,他们正是这种最幸福的人。”
(2).童年。 唐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诗:“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王魁传》:“予与 康候 有父祖乡曲之旧,又自童稚共笔砚。” 郭沫若 《文艺论集·艺术的评价》:“同是一部《离骚》,在童稚时我们不曾感得甚么,然到目前我们能称道 屈原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天才的作者。”
(3).幼稚。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八章一:“若以自变文出现以来所产生的叙事的种种大杰作与之相较量,则《孔雀东南飞》等等诚不免要慊然的自觉其童稚。” 茅盾 《回忆之类》:“当那一声焦雷打到了我们面前时,童稚之心也曾欢喜而鼓舞。”
童稚(tóng zhì)是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幼年孩童
指未成年的儿童,强调年龄幼小、心智未熟的状态。
例:李白的《长干行》中“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描绘了童稚时期的天真无邪。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15页。
参考链接:商务印书馆官网(需订阅访问)
孩童般的特质
引申为天真、单纯、不谙世事的心理或行为特征,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形容成人保留的赤子之心。
例:鲁迅《朝花夕拾》中“童稚时的回忆,总是带着温暖的底色”。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8卷第102页。
参考链接:汉典古籍库(开放释义)
二字合成后,自汉代起固定为“儿童”及“纯真”双义,如《史记·货殖列传》“童稚不欺”即指孩童的诚实天性。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年影印版。
参考链接:中华古籍数据库(字源查询)
在古典诗词中,“童稚”常承载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
来源:《中国文学意象发展史》,袁行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童稚”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 tóng zhì,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指童年或儿童本身
常用于描述孩童时期或直接代指儿童群体。例如《观刈麦》中的“童稚携壶浆”,以及古籍《后汉书》提到的“父老童穉,垂髮戴白”。这类用法强调年龄特征或群体身份。
形容天真、幼稚的状态
既可褒义表达“童真”,如“童稚般的笑容”;也可略带贬义表示不成熟,如“一种可怕的感觉头一次潜入我那童稚的心”。
文学中的特殊指代
在特定语境中,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里,该词被用来突显人物身份的尊贵与闲逸的对比。
补充说明:近义词包括“童趣”。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表达,日常口语较少使用。如需更多诗词用例或权威解析,可参考《颜氏家训》等古籍。
避所笔簪称咏啜醋慈眉善目辞阙慈训藂林担搁典礼軬带费话风肉风雨不改府任蜉蝤稾秣光烂骇世行香挂牌黑祥坏散会宴翦平骄騧挢诬截翦杰姿近友九女春炕牀磊落光明濂洛离怀栗木灵庆羚羊挂角麟台监鲤趋轮轭马客靡既弄色怒吻炮人蓬蔂泼钐清邃搔耙扫榻速夫谈古条褥铁路局无鲑菜乡城显诛小猫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