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木茂盛与枯萎。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孰知寒暑积,僶俛见荣枯。” 唐 温庭筠 《题端正树》诗:“草木荣枯似人事,緑阴寂寞 汉 陵秋。”
(2).喻人世的盛衰、穷达。《后汉书·冯异传》:“结死生之约,同荣枯之计。” 唐 钱起 《初至京口示诸弟》诗:“兄弟得相见,荣枯何处论。”《红楼梦》第九二回:“人世的荣枯,仕途的得失,终属难定。” 廖仲恺 《如此江山·题白云远眺图》词:“苍茫眼底,有多少荣枯,沧桑人事?”
"荣枯"是汉语中一个富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事物由兴盛到衰败的自然过程,常用于描述生命、境遇或事物的周期性变化。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经典文献,其释义可归纳如下:
指植物生长周期中茂盛与枯萎两种对立状态。《汉语大词典》(1997年缩印本,第6093页)明确释义为:"草木茂盛与枯萎",如《淮南子·俶真训》:"夫木之死也,青青去之也,使木生者岂木也?犹充形者之非形也。故生生者未尝死,其所生则死矣……观荣枯之变。" 此义项构成该词最原始的意象基础。
引申指人生境遇、家族命运或事业发展的兴盛与衰败。清代《佩文韵府》引唐代白居易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即暗喻世事变迁。宋代《朱子语类》卷十三论及:"看那万物荣枯,都是天地造化" ,已将自然现象升华至社会规律层面。此用法在古典文献中尤为常见,如《三国演义》开篇词"是非成败转头空"即暗含荣枯无常之理。
在文学创作中常作为典型意象,承载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草木荣枯反衬家国衰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则以自然荣枯喻指人生起伏,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隐喻传统。
《庄子·知北游》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揭示荣枯本质是物质形态转化的过程。佛教典籍《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之说,亦与荣枯观相通,强调兴盛衰败皆为无常表象。
权威参考文献:
“荣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自然现象延伸至人文领域,具体解释如下:
自然层面
指草木的繁茂与枯萎,如“草木荣枯似人事”。这一本义源自对植物生长周期的观察,如南朝颜延之诗句“孰知寒暑积,僶俛见荣枯”。
人文层面
比喻人世的盛衰、穷达,强调命运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例如《后汉书》中“同荣枯之计”即指人生的起伏,唐代钱起诗“兄弟得相见,荣枯何处论”也体现了这一含义。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哲学语境,描述个人命运、事业兴衰或国家兴亡。如《红楼梦》中“人世的荣枯,仕途的得失,终属难定”,或简媜散文通过草木荣枯隐喻生命循环。
近义词与反义词
该词常被用来表达对生命与世事的哲思。例如罗隐诗句“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将花开花落与人生际遇类比,突显自然规律与人类命运的共通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诗词引用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安故重迁拜把子白鲦报呈襃侈采茨侧身长眼常用对数潮润粗官存储程序原理错疑调救洞庭湖平原洞疑封检蜂王纷哗覆部副相豪恣狐裘尨茸交换台赍领京堂谨悌纠墨课嘴撩牙鳞苞灵丝盭气镂心刻骨露蛬风蝉绿惨红愁眄伺命缕难疑捻香暖洋洋起居注燃点日杂赏遇慑锉施命发号试新十一厮系碎女随物赋形探马天疮田夫野叟同閈秃角犀委琐仙磬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