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鲦的意思、白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鲦的解释

亦作“ 白鯈 ”。亦作“ 白条 ”。鱼名。产于淡水,大者长尺许,腹白,鳞细,好群游水面。《诗·周颂·潜》“鰷鱨鰋鲤” 汉 郑玄 笺:“鰷,白鰷也。” 高亨 注:“鰷,又名白条鱼。”《庄子·秋水》“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唐 成玄英 疏:“鯈鱼,白鯈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三·鲦鱼》:“鰷,生江湖中小鱼也。长仅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鳞细而整,洁白可爱,性好羣游。” 阿英 《年画的叫卖》:“手里拿个大白条,鳞眼勿动还会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白鲦(bái tiáo),学名Hemiculter leucisculus,是鲤科鲌亚科的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在中国分布广泛。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生物学特征及文化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汉语词典释义

  1. 基本定义

    白鲦指一种体细长、侧扁,背部青灰、腹部银白的淡水鱼,常群游于水体上层。《汉语大词典》将其描述为“体长约十余厘米,行动迅捷,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常见鱼类。

  2. 别名考据

    古称“鮂”(《说文解字》),现代俗称“餐条”“蓝刀鱼”。《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地方异名包括“游鲦”“青鳞子”,体现地域命名差异。

二、生物学特征

  1. 形态辨识

    体长10–15厘米,侧线完整且明显下弯,胸鳍尖长,尾鳍深分叉。背部淡青灰色,腹部及侧线下缘呈银白色,鳞片边缘具黑色暗纹(依据《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

  2. 生态习性

    属杂食性,主食枝角类、藻类及水生昆虫。喜温性群栖鱼类,常见于江河湖泊缓流区,对水质变化敏感,是生态监测指示物种之一。

三、文化与应用

  1. 文学意象

    《庄子·秋水》“鲦鱼出游从容”之“鲦”即指白鲦,象征自由闲适。明代《食物本草》载其“味甘性温”,但实际因骨刺多,经济价值较低。

  2. 渔业地位

    虽非主养经济鱼类,但作为天然水体生物链关键环节,对维持水域生态平衡具重要意义。其种群动态可反映水域富营养化程度。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3.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M]. 科学出版社, 2006.
  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
  5. 李时珍(明). 《本草纲目》(校注本)[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网络扩展解释

“白鲦”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主要释义如下:

1. 基本定义
白鲦是一种淡水鱼,学名Hemiculter leucisculus,属鲤科鱼类。其别名较多,如“白条”“白鯈”等,不同地区方言中也有“白小”等称呼()。古称“䱗”“鲦”,《诗经》中即有记载,郑玄注《周颂·潜》时提到“鰷,白鰷也”()。

2. 形态与习性

3. 文化及文献记载

其他释义
“白鱼”一词在古籍中另有蛀虫(蠹鱼)或麦类害虫的释义(),但现代语境下主要指白鲦鱼。

别人正在浏览...

采补晨早抽抽趔趔传见出粗锤锻葱白磋商彫服地竈豆甲短世发遣法意绯红凤头钗浮囊戆愚槁薄过手货国丈虾蟆陵寒玉黑吃黑荷载槐梦晃晃货贿甲马翦髻兼衣交礼浄色酒嗉子抗质口谈领讨立辟麻索没世无称悯贫蹑险泥娃娃炮笼喷灌偏区辟暑气母亲附青云独步热势宿构碎嘴碎舌罤筌偷巧头阵蓊荟乌枣歙集新出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