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角的犀牛。犀牛以角为贵,脱角则仅存其名而无实用。后因以之嘲讽徒有其名而无真实才能的人。《新唐书·杜悰传》:“ 悰 於大议论往往有所合,然才不周用。虽出入将相,而厚自奉养,未尝荐进幽隐, 佑 之素风衰焉,故时号‘秃角犀’。”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一:“ 杜邠公悰 ,司徒 佑 之孙。父曰 从郁 ,歷遗补畿令。 悰 尚 宪宗 岐阳公主 ,累居大镇,復居廊庙,无他才,未尝延接寒素,甘食窃位而已……时人号为‘秃角犀’。”
“秃角犀”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及背景可综合解释如下:
指脱角的犀牛。犀牛以角为珍贵特征,若失去角则仅存虚名而无实际用途,因此该词被用来嘲讽徒有虚名却缺乏真才实学的人。
典故来源
据《新唐书·杜悰传》记载,唐代官员杜悰虽身居高位,但才能不足且未举荐贤才,时人讥讽其为“秃角犀”,暗指其名不副实。
文学引用
宋代诗词中多次出现此词,如:
该成语通过犀牛失角的意象,强调名实不符的讽刺性,常用于批评表面光鲜但内在空虚的人或事物。其核心在于对比“名”与“实”的落差,具有鲜明的贬义色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诗词用例,可参考《新唐书》《北梦琐言》等古籍原文。
《秃角犀》是一个成语,意指犀牛的角被人割去,比喻被剥夺权力或地位,降为平民。
《秃角犀》的部首是⺧,由四个笔画构成。
《秃角犀》一词最早出现在《朱子义类》中,后被广泛采用。
《秃角犀》的繁体字为「秃角犀」。
古时候《秃角犀》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意义保持不变。
他曾是这个国家的高官,现在却成了《秃角犀》。
秃头、角力、犀利、犀牛。
毁名弃器、去角离群。
官运亨通、高官显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