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御史大夫的别称。《汉书·朱云传》:“御史之官,宰相之副,九卿之右,不可不选。”《晋书·王雅传》:“迁领军、尚书、散骑常侍,方大崇进之,将参副相之重,而帝崩,仓卒不获顾命。” 唐 苏颋 《授尹思贞御使大夫制》:“国之副相,位亚中台。” 清 吴伟业 《送杜大于皇从娄东往武林》诗:“副相犹然卧 茂陵 ,侍郎已是归 岭 表。”
副相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指辅助宰相或次于正职首脑的官职。其中“副”表“辅助、次要”义,“相”特指古代最高行政长官(宰相)。该词强调职位层级中的从属性与辅助性,如唐代御史大夫有“副相”之称(因其职权仅次于宰相)。
唐宋时期,“副相”为御史大夫的别称,职能为监察百官、辅佐丞相。例如《新唐书·百官志》载:“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为副相之任。”
延伸指代国家副元首、政府副首脑,如“副首相”“副总理”,体现对正职的辅佐关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
需区别于“丞相”“宰相”等正职称谓,其核心差异在于:
权威参考来源:
“副相”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释义:
古代官职核心含义
副相最初指御史大夫,是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重要官职,位列三公之一,地位仅次于宰相。其职能包括监察百官、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例如《汉书》记载:“御史之官,宰相之副”,《晋书》中也有“将参副相之重”的描述。
现代引申含义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可引申为副职或辅助性职位的统称,例如副首相、副手等。这种用法强调职位在组织架构中的辅助性质。
其他领域特殊用法
词源演变:本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唐代苏颋《授尹思贞御使大夫制》明确将御史大夫称为“国之副相”,清代诗词中仍沿用此称谓,可见其作为官职别称的延续性。
霸上背会草虫骴禁错迎代步颠斤播两钓罗兑利饭颗山分别部居风马否心拂云堆浮湛更巡构难钩翼夫人广庭官河故井过重横甲刁军横谴禁断惊目卷刃均科连种辽州鳞翼落脚駡诃渺无人迹靡葬默思耐烦齧棃青娥穷了攘头散台折掇事柄诗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所恶竦然岁会贪图安逸套红恬豁田基梯登讬景望空文府温生絶裾详中贤能郄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