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王者临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将何为惧祸及也?”
“日昃旰食”是汉语中形容勤政的经典成语,拼音为rì zè gàn shí。该成语由两个并列结构组成:“日昃”指太阳偏西至未时(约下午1-3点),“旰食”指天色已晚才进食,合指因忙于公务延误正常作息。这一表述最早可追溯至《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的“日昃之劳”,经汉代班固《汉书·张汤传》完善为“日旰忘食”,最终在唐代文献中定型为四字格。
从字义分析,“昃”在《汉语大词典》中被释为“太阳西斜”,特指未时方位,与《周易·离卦》中“日昃之离”的天象记载呼应;“旰”在汉典网解释为“天色晚”,《说文解字》注“旰,晚也”,二字组合精准刻画了古代官吏处理公务至日暮的情形。
该成语常见于史书对贤臣的赞颂,如《后汉书·陈蕃传》记载“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日昃旰食,昭假于明”,既体现勤政美德,也暗含儒家“夙夜在公”的伦理要求。现代多用于公文写作或历史评述,如《人民日报》在纪念焦裕禄的文章中曾用此语描述其工作状态。
“日昃旰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字面指太阳偏西(“日昃”)天色已晚(“旰”)才吃饭,比喻勤于政事或工作废寝忘食。多用于形容执政者或专注事务的人因忙碌而延迟用餐。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诘鲍》:“王者临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将何为惧祸及也?”。此处通过描述君主勤政的状态,强调其忧患意识。
结构与用法
近义词与关联表达
类似成语包括“日昃忘食”(形容专心忘我)、“宵衣旰食”(天未亮穿衣、天黑吃饭,强调更极致的勤勉)。
文化内涵
该成语反映了古代对执政者勤政的推崇,隐含儒家“克己奉公”的思想,常见于史书或政论性文本中。
提示:若需具体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抱朴子》原文。
不露形色怖怯裁禁塍陇程仪陈举储傅锤鈎除权大辂到来地中海惇裕分衿符策缚鸡之力赓歌共度共价键黄篾舫华辇戛服蹇舛奖牌讲通腱子羁迟京腔靖慎涝灾梁苑隋堤龙须面鸣舷模样呛劲强劳悄怆青凫繞梁声人中宂谬筛号韶绮神佑他妈腾辉田父献曝天寒地冻填塞王寮婉言谢绝文毋害无可否认相坐闲居限役啸指侠思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