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极小的力量。《三国志平话》卷上:“我王这里授其牒,无兵无将,又无智谋,又无缚鸡之力。”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一:“我不考虑那个!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去杀敌雪耻;我只能临危不苟,儿子怎死,我怎么陪着。”
“缚鸡之力”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缚鸡之力(拼音:fù jī zhī lì)字面意为“捆绑鸡的力气”,比喻力量极其微弱,多用于形容人体力不足或能力有限。常与“手无”连用,如“手无缚鸡之力”,强调连最小的力气也没有,体现体弱或缺乏实际能力。
出处
结构特点
成语为偏正结构,“缚鸡”修饰“力”,突出“力”的微小。
该成语通过具象的“缚鸡”动作,生动传达了力量微小的抽象概念,既可用于客观描述,也可表达自嘲或讽刺。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来源,可参考《汉典》《石点头》等权威典籍。
《缚鸡之力》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凌驾于常人之上的非凡力量。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某种力量超乎寻常、异常强大。
《缚鸡之力》这个成语由三个汉字组成:
《缚鸡之力》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留侯列传》中的“力能缚鸡,何以比之”,有关刘邦力量之强大的记载。而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縛雞之力」。
在古代汉字中,《缚鸡之力》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比如,「缚」可以写作「縛」,「鸡」可以写作「雞」,「力」仍然保持不变。
1. 他展现出的力量真是《缚鸡之力》,令人无法相信。
2. 她的领导能力真是《缚鸡之力》,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取得了***************。
组词:
缚手缚脚、缚胸束腰、力不从心。
近义词:
超凡脱俗、非同凡响、非凡能力。
反义词:
弱不禁风、无能为力、乏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