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极小的力量。《三国志平话》卷上:“我王这里授其牒,无兵无将,又无智谋,又无缚鸡之力。”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一:“我不考虑那个!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去杀敌雪耻;我只能临危不苟,儿子怎死,我怎么陪着。”
“缚鸡之力”是汉语中用于形容力量极其微弱的成语。字面指捆绑鸡的力气都不具备,引申为形容人力量弱小或能力不足,常与否定词连用,如“手无缚鸡之力”。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元代《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自谦的表述:“吾乃南阳一耕夫,手无缚鸡之力”,后逐渐演变为固定用法。
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两种语境:
成语结构采用“动词+名词+之+名词”的文言格式,其中“缚”作动词表捆绑,“鸡”为受事对象,“力”特指所需能力值,通过缩小具体动作所需力量来形成夸张修辞效果。近义表述包括“弱不禁风”“力不能支”等,反义成语则有“拔山扛鼎”“力能扛鼎”。
权威文献可参考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409页对“缚鸡之力”的释义,以及《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华书局)中对该成语历史演变的考据。
“缚鸡之力”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缚鸡之力(拼音:fù jī zhī lì)字面意为“捆绑鸡的力气”,比喻力量极其微弱,多用于形容人体力不足或能力有限。常与“手无”连用,如“手无缚鸡之力”,强调连最小的力气也没有,体现体弱或缺乏实际能力。
出处
结构特点
成语为偏正结构,“缚鸡”修饰“力”,突出“力”的微小。
该成语通过具象的“缚鸡”动作,生动传达了力量微小的抽象概念,既可用于客观描述,也可表达自嘲或讽刺。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来源,可参考《汉典》《石点头》等权威典籍。
暗河白鹢萹竹裁翦仓忙残灭曹郎插板打哆嗦道翁禘礼夺锦芳规風馳雲走风月常新豶豕阜施干覆工容关帝庙光洽还麾寒瘠函授核准荒昧胡博词间关金晨旌轩饥殍腊八会冷菜飉戾漏天銮舆牡麻毗倚迁削青鲂顷宫七扭八歪祈晴祷雨全天候觑觑然扇地审编生财之道生死永别矢人私设公堂陶砚踏游祧祊条章廷珪投球偷眼途术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