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限役的意思、限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限役的解释

谓供职。官吏每天在限定时间到职,故称。《文选·任昉<上萧太傅固辞夺礼启>》:“ 昉 往从末宦,禄不代耕,飢寒无甘旨之资,限役废晨昏之半。” 刘良 注:“甘旨饮食,晨昏定省,由飢寒限役,废闕其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限役是古代汉语词汇,指官府对百姓服劳役的时间、范围或对象进行限制的规定,旨在避免过度征发民力,保障社会生产秩序。以下从释义、构成与历史背景展开分析: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拆解

    • 限:本义为“门槛”,引申为“界限、约束”(《说文解字》:“限,阻也”)。
    • 役:指“劳役、差役”,即官府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劳动(《周礼·地官》:“役,谓师田力役”)。

      复合为“限役”,即对劳役的强制性约束。

  2. 历史语境中的定义

    在历代法典中,“限役”特指通过律令限制劳役的时长、频率或人群。例如:

    • 唐代《赋役令》规定“丁男岁役不过二十日”,避免常年征役影响农耕;
    • 宋代对老幼、残疾者免役,称为“限役以恤民”。

二、社会功能与演变

  1. 调节社会矛盾

    过度劳役易引发民变(如秦末“戍役苛重”),故汉以后推行限役,如汉代“更役制”(分批轮换服役)。

  2. 经济保护作用

    限制役期可保障农时,避免荒废田地。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即以钱代役,进一步减轻体力劳役负担。

  3. 阶级性特征

    限役对象多针对平民(“庶人”),贵族、官员常享免役特权,反映古代等级制度。


三、现代语义转化

当代汉语中,“限役”已不作为独立词汇使用,但“役”仍保留在“服役”“劳役”等词中,而“限”的约束义广泛应用于“限制”“期限”等现代词汇。


参考资料来源:

  1. 《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
  2. 《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
  3. 《唐律疏议》及《新唐书·食货志》
  4. 《宋史·食货志》及王安石变法相关文献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文献版本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限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与官吏的职务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限役(xiàn yì)指官吏按照限定时间到职供职的行为。该词由“限”(时间限制)和“役”(公务、职务)组成,强调古代官吏需在规定时间内履职的特性。

二、出处与用法

  1. 文献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文学家任昉的《上萧太傅固辞夺礼启》:“限役废晨昏之半”,描述官吏因公务繁忙无法兼顾家庭(如晨昏定省)。刘良注解中提到“饥寒限役”进一步说明官吏因职责所限导致生活困顿的处境。
  2. 语境特点
    多用于古代公文或文集中,反映官吏职务的严格时间要求及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三、结构解析

四、相关延伸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但可通过类似词汇(如“当值”“轮班”)理解其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文选》等古籍或古代职官制度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厉厉襃姒边圉不通皮参互巉巉骋耆奔欲尘言抽搐春馌粹要电传机东闾逗节成枝兜楼婆香碓舂俄尔二次曲线风律弗与供过于求共同社馆劳故此国瑞横力秽诬加号江海人渐渐焦尾枯桐继继绳绳进噉尽心尽力箕棬祭腥击针据鞍读书溘逝跬行朗鬯离离矗矗灵筹零笼埋蛊免不了铭肌镂骨南华梦清清白白三板沈遁申状失控式仰水电局团费围捕威力无忧扇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