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相坐的意思、相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相坐的解释

[implicate others in a law case] 一人犯法,株连他人同时治罪

当相坐。——《汉书·李广苏建传》

何谓相坐

详细解释

(1).相因,相关连。《庄子·天地》:“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

(2).谓一人有罪,连坐他人。《文子·徵明》:“相坐之法立,则百姓怨。”《淮南子·泰族训》:“ 商鞅 为 秦 立相坐之法,而百姓怨矣。” 高诱 注:“相坐之法,一家有罪,三家坐之。” 宋 曾巩 《申明保甲巡警盗贼札子》:“若为设禁防,使不告官者因事发露,则有相坐之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相坐

释义

“相坐”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刑罚制度,指因一人犯罪而牵连与其相关者(如亲属、邻里、同僚)共同承担罪责。该制度源于商鞅变法推行的“连坐法”,核心是通过群体连带责任强化社会控制,常见于秦、汉等朝代。

字源与构成

历史背景与法律应用

  1. 商鞅变法中的连坐法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即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一人犯罪,同伍同什者若不告发则同罪。

    来源: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

  2. 汉代的发展

    汉承秦制,连坐范围扩展至亲属。《汉书·刑法志》载:“罪人妻子没为奴婢,黥面。”如谋反罪常株连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来源: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 刑罚目的

    通过集体责任强化威慑,如《韩非子·定法》所言:“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旨在减少犯罪并巩固统治。

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卷第128页定义为:“因他人犯罪而连带受罚的制度。”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023页释为:“古代法律,一人犯罪,亲友邻里等连带受刑。”

文化影响

该制度反映古代法家“重刑止奸”思想,但因其严苛性,汉代后逐渐限缩适用范围。唐代《唐律疏议》改为“同居相为隐”,允许亲属容隐犯罪,标志连坐的弱化。

古籍例证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
  2.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3. 《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4.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5. 《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

网络扩展解释

“相坐”一词在不同语境中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法律术语(主要含义)

指中国古代的连坐制度,即一人犯罪时,与其有特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居等)会被连带治罪。这一制度最早由商鞅在秦国推行。

二、日常语义(较少见)

指共同坐下或相关连,如《庄子·天地》中“终始本末不相坐”表示事物间无关联。但此用法在权威典籍中出现频率较低。


注意:现代语境中“相坐”通常指法律上的连坐制度,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淮南子》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宝筏并举大便搭伙逮考杜门谢客鹅存礼废繁膴富绅敷菑刚挺更深格榻观潮国毁顾瞩汉都捍马毫分鸿声虹雨秽屑徽政霍嫖姚讲脸嘉泽节死疾风知劲草井花水经一失,长一智急觞极源谲辞康乐礼记旅葵蚂蟥免避靡草捻转儿尼居佩伏偏醒青洛虬虎绕行软屉散收杀声诗牢誓日指天松钗肃机贴用停舶尪老乌涅白糟忤视相待详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