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人质的意思、人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人质的解释

(1) [pawn]∶为迫使对方履行诺言或接受某项条件而拘留的人

他必须把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子留下来作为人质

(2) [hostage]∶通常指被交给另一方的人,以作为对交付人或交付机构的良好意图的保证

详细解释

(1).人的实体。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

(2).指人的体魄。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唐 襄州 赵康凝 令公,世勋嗣袭,人质甚伟。”《宋史·世家传四·南汉刘氏》:“有 余延业 者,人质么么。” 清 顾炎武 《莱州》诗:“山形当斗入,人质并魁梧。”

(3).被对方拘留作为抵押的人。多用以迫使对方履行诺言,或向对方有所要挟。 *********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他们向 介尔士 提出以在‘康妙恩’手下的一切的人质换回 卜郎魁氏 。” 陈白尘 《大风歌》第四幕:“太后谋害 齐 王未成,便留他在朝,作为人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人质”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法律和社会含义的复合词,由“人”与“质”组合构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被一方扣留或劫持,用以迫使对方履行承诺或接受条件的个人”[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从构词法分析,“质”在此处取“抵押品”的古义,可追溯至《左传》记载的“周郑交质”事件,指诸侯国间互派宗室成员作为履行盟约的担保。

在当代语境中,人质概念包含三个核心要素:一是非自愿被控制状态,二是作为谈判筹码的功能性,三是涉及第三方权益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9条,劫持人质行为构成“绑架罪”,司法机关在案件处理中会重点考量人质生命安全与犯罪中止可能性[来源: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从语用学角度看,“人质”一词常见于反恐、刑事案件及国际关系领域。《汉语大词典》(修订版)特别指出该词的隐喻用法,如“时间人质”“情感人质”等引申表达,指代被强制束缚的抽象事物[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这种语义扩展体现了汉语词汇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动态发展。

网络扩展解释

人质(hostage)指被一方强制拘留,用以迫使另一方履行承诺或接受条件的个体。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人质通常指被扣押者,其生命或安全作为谈判筹码,以威胁对方满足特定要求。这一概念涵盖战争、犯罪、政治谈判等多种场景。


二、历史演变

  1. 古代起源
    最早可追溯至中国春秋时期,如《左传》记载的“周郑交质”,诸侯国通过交换王室成员作为人质维持盟约。
  2. 战争用途
    历史上常用于军事冲突,例如扣押敌方重要人物以换取领土或资源。
  3. 现代转变
    近代演变为犯罪手段,如绑架勒索或恐怖袭击中挟持平民。

三、法律与国际规范


四、延伸含义

在哲学领域,南朝范缜《神灭论》曾用“人质”指代人的实体,与“木之质”对比,探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人质的核心功能是通过控制个体生命来施加压力,其应用从古代政治手段发展为现代犯罪及反恐议题,国际社会已通过法律框架加以约束。

别人正在浏览...

半边天饱暖思淫欲跋嘴鼻翅儿不絶如发瞠乎其后窗蟾村口达节导读大众传播订颁端蒙分非戆騃跟腱好斗浩露和乐华离焕绮街谭巷议尽信书不如无书极众决遣空头宣敕夸大其词丽辞陵缺论德沦殁蔑有明码悯愧母马念佛珠乜嬉痞鬲浅劣绮梦啓知染旧作新人微言轻杀马毁车圣策申菽水谷所除陶令菊特例鶗鴂铤而走险听览通盘忘八羔子完熟微力文布香祖显色